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设计的原则 人才资源流动体系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有关人员有序而合理的流动,优化企业的人才资源结构体系,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在设计过程中主要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争件下允许和鼓励民办高校产权合理流动,不仅符合资本本身的逐利特性,也是优化组织体资本机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民办高校产权流动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产权流动,要始终坚持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度法制化原则。民办高校的产权流动主要涉及举办者产权流动和民办高校的产权流动。当前,影响民办高校产权流动的主要障碍在于产权体系残缺,产权流动不完整;产权界定不清晰,交易成本较高;产权流动不规范,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要明晰举办者与民办高校的产权界定,建立完整的教育产权流动体系,依法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产权交易市场,并积极完善民办高校产权流动的相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人才工作在推动油田改革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实现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提升服务保障油田改革发展能力,是油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油田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准确把握人才配置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配置导向,建立完善配置平台,优化配置方式,健全配套机制,促进油田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人才工作在推动油田改革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实现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提升服务保障油田改革发展能力,是油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油田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准确把握人才配置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配置导向,建立完善配置平台,优化配置方式,健全配套机制,促进油田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知识溢出效应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资源流动是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针对人才资源流动的特点,提出人才资源流动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为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加速扩大知识溢出效应提出制度平台、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人才柔性流动的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柔性流动在优化高等学校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高等学校片面追求虚名,"装点门面"思想严重;人才的柔性流动蕴涵着诸多无法克服的制度性矛盾;部分柔性引进人才兼职过多,力不从心,或能力与岗位、环境不匹配,造成人才浪费;个别柔性引进人才综合素质不高或者品德不良.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柔性流动的当事人各方共同努力、联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孟庆东 《成人教育》2021,41(1):71-75
推动高职师资“校企双向流动”,有利于破解存量师资“双师”素质短缺,推动高职院校承担责任使命,实现人才资源社会效能优化。高职师资“校企双向流动”制度演变具有组织模式由“自发流动”向“协作流动”转变、流动要素由“身份流动”向“知识流动”转变、企业人员由“全职流动”向“兼职流动”转变、学校人员由“挂职流动”向“切换流动”转变的鲜明导向。为破解观念守旧、价值错位、制度低效等阻滞因素影响,提升“校企双向流动”实效,需要推动工程实践由“大水漫灌式”向“任务驱动型”回归,推动校企合作由“利益结合体”向“命运共同体”升级,建设一批内置于企业的“校企双向流动”支撑平台,构建有利于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治理体系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教师的无序流动会对整个人才体系产生巨大影响,高校教师流失是国家人才资源的极大丧失。本文对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人才流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公平公开原则、分步实施原则和地方政府主导原则,促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有序运行;要完善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形成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社会基础,创设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推动教师县域合理流动的有效实施;要强化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县域管理力度,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政策,将义务教育教师县域流动纳入政府管理行为,纳入义务教育教师考核范畴,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符号标志,因为其特有的公正性和制度性,容易得到社会认同。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只是通过终端选拔(即选拔接受高等教育)从农村筛选出少部分的人,使他们实现社会流动而进入城市,而淘汰下来的众多人仍然留在农村。这种农村人才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与较低的文化素质相伴随。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农村社会流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