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演变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本文认为西学东渐的推力、聘任制度的拉力、群落形态的张力和角色认同的活力是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演变的基本动力。认识到这一动力学规律对现代大学教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中国大学教授与近代大学精神是共生的,大学教授秉承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人生理念,他们缔造、践履、传承并守护着大学精神。近现代大学的学术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浓缩。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对中国大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因而专门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吸取好的办学经验,为现代大学办学提供指导与借鉴。程斯辉教授的专著《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无疑是一部填补这方面研究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大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依托不同的大学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教授群落.大学教授群落的形成不仅是教授数量的聚集,还与大学的内在组织文化特性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回望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落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提出引领风潮型、学术本位型、经世致用型、中西荟萃型几个典型教授群落,探析了大学制度、大学个性、大学校长和教授群落的共生互动机制,得出重铸大学教授主体价值、激活大学教授学术社群和回归大学教授独立人格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大学的研究院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晚清末年的萌芽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自主探索期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规范发展期。与其相对应,其权力运行也各具特点。其功能有二: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即研究生的培养;二是科学研究。近代中国大学中的研究院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有益探索,完善了大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职能和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教育是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近代中国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是我国重视教育教化功能传统的延续,并且受到国外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社会改良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教授群体参与大学事务并与校长良性互动,是大学学术本位理念的体现,也是大学民主管理的象征.日本的大学,教授群体主要以教授会这种组织形式参与大学事务,并与校长展开互动.日本的教授群体随着近代大学的产生而形成,教授群体与校长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教授会自治传统的形成而确立,旧制大学教授群体与校长之间的互动以教授群体为主导.  相似文献   

8.
周兴国 《考试周刊》2011,(36):195-196
一个国家大学的命运必然与其政府的命运相关,而在危机时刻在动荡的年代,这种相关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的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是以国外学者的独特视角解读中国近代大学的命运。近代中国的大学总是基于中国文化元素吸收和融合西方大学精神。本文比较中英两国大学发展初期的改革之路,从而印证许美德教授在本书中的假设:中国的大学与政府关系是中国大学改革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在政局波荡、战争纷乱的境遇中曲折前进。颠沛流离的高等教育路程,造就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师的多舛生涯。呈现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客观的生存状态,是相关研究者努力探索的方向。通过对近十年来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研究文献的梳理,把近代大学教师问题研究现状归纳为“聘任问题的研究、流动问题的研究、教师结构研究、薪酬的研究、其他的研究”等五个方面,以期呈现这一研究领域的大体脉络,并尝试指出该研究领域中可以继续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0月,教育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中国大学文化高峰论坛",同时召开了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开题报告会。会上一部专著——《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引起学者的重视。书中提出的中国近代大学精神是什么,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历史源流,中外大学精神的交融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大学课程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从与外国的依赖关系、模仿的国家、大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政策、课程制度建立的过程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近代中国大学学科编制与组织形式发展的过程,正是人们对大学本质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近代中国大学课程体系由突变到渐进的完善过程,也为今天的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权重)是决定大学排名的关键因素。本文选取《中国大学评价》、《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高校竞争力排行榜》四个国内大学排名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大学评价》本质上是"中国大学研究成果和毕业生的总量排名",其余三个排行榜是综合实力排名,《中国高校竞争力排行榜》指标最为全面。国内排名指标体系中存在指标选取片面的问题,以极端优秀个体代表群体、以部分学科代替全部学科的以偏概全思维贯穿每个体系。只有对各个领域的关键指标形成共识后,才会出现被广泛接受的中国大学排名。  相似文献   

13.
从大学的学术机构属性及管理制度需求出发,"教授治校"应成为中国大学的价值选择和制度安排。西方大学史上"教授治校"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长期延续和中国大学"教授治校"的本土案例,均表明这一大学理念与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恰恰源于该制度的价值合法性与现实可行性。积极尝试"教授治校"的制度方案,对中国大学行政化弊病的革除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而言应当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具有突出的自身特点,它的基本类型是二元权力分离适度渗透型,它的基本定位是基层学术组织学术事务的决策机构,它的核心职能是治学。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是“教授治学”。“教授治学”并不是对“教授治校”的否定,而是目前对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核心职能更为准确的表述。“教授治学”的内涵是对学术事务包括学科、学术、学风和教学进行管理与决策。  相似文献   

15.
露丝·海霍教授提出的“中国大学模式”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命题,回答它对于建设高教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发现,解答露丝·海霍教授命题必然面对两大难题,一是要确立创办中国大学模式的理想模型,二是要确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所指.海霍教授命题所遵循的是一种多元文化逻辑,其中包含了“超越说”与“对话说”,而且两者是冲突的.海霍教授命题的核心是“对话说”,而在现时代实现平等对话是困难的.而求解海霍教授命题的最大难题则是如何寻找建立中国大学模式的突破点.在一个充满价值冲突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崇尚“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这既是求解多元文化冲突的方案,也很可能是中国大学模式建设的突破点;中国大学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史的研究如何体现"大学精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是从"长时段"探讨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规律性的课题,而且也是认识当代中国教育变革尤其是大学变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通过对近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特征的揭示,来探明制约中国大学精神形成的社会因素和概括出大学走向"一流"所应坚持的大学之道,这是大学校史研究的最原始意义。大学精神何谓?透过大学校史,我们发现近代中国大学精神至今还未过时,在争创世界一流,争创名牌大学的今天,重温近代中国大学精神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蔡元培所秉持的大学师资理念与其在师资管理方面的制度实践这两个互为表里的角度,探讨其大学师资观中的三大关系——大学理想与教授治校的关系、"兼容并包"与教师聘任的关系、"中西交通"与教师培养的关系,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加以继承、借鉴其中的合理部分,为现今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发展的划时代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内在动力、必要前提条件和主要标志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戊戌变法的关系,以此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名校长的办学理念紧密相关,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精神达到了一个高峰,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于大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代高等学校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伟廉,汕头大学副校长、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曾任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以高等教育基础理论、比较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尤以高校课程和教学理论研究见长。他较早对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上通过在厦门大学和汕头大学的改革,总结出丰硕的成果和经验,于2005年出版了专著《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这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大学教学改革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笔者近日就“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王伟廉教授。进行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蔡映辉:您早在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