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声声慢》一词,可以发现它既是李清照寡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对动荡历史的潜在揭露,其间流露出在男权话语下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自我意识的女词人所具有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2.
冯国苹 《文教资料》2007,(35):44-46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最后一部力作,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冷遇。从此,这部小说及其作者就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遭人唾弃,直到几十年后的20世纪中叶,这部文学瑰宝才重现光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对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女权运动具有推动作用,是女性文学的先驱。第一,小说及其作者的沉浮;二,小说的进步意义;三,女性文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开始探索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伍尔夫的代表作,也正式迎来了女权主权思想意识的解放。她认为作为女性,也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个独立个体,应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成为自己思想行为的主人,创作只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本文将从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来解析《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4.
朱慧 《文教资料》2008,(14):26-29
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他者"理论为指导,按照剧本创作的时间顺序逐一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创作于1945-1961年的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角色,发现这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话语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强的趋势,显示这些女性角色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和对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的认同度在不断减弱,实现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文学到女性写作的嬗变不仅代表着一种理论表述上的集体更新,更意味着不断从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和整个后现代思潮发展中汲取营养的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在实践中"主体化"的操作动向。然而这次大规模话语转向的背后,是一次理论界庸常的名词更迭,抑或是在中国语境下成功完成的与当今西方女性主义前沿接轨的话语历险?本文对于从女性文学到女性写作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现象以及潜藏其中的一整套后现代话语内核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和剖析,并力图在廓清话语迷障的前提下给予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界定的可能以及尝试实践。  相似文献   

6.
自从王小妮90年代中期写出"重新做一个诗人"一诗之后,她的诗的确越来越独具个性,难以被一般的"女性诗歌"这样的范畴所包含。论文通过对王小妮近几年诗歌的细读,去发现诗人独特的语汇系统,她的词汇表和修辞方式,她在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所捕捉到的意义指向,即一种女性话语所具有的社会批评意义,揭示她诗歌的内在含义:她通过自己的诗所构建的具有女性主义诗学意味的话语,解构着这个时代占据支配地位的技术的和男性话语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话语遭遇到男权和世俗欲望的双重冲击与压抑,边缘化情绪性体验愈加强烈,凸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文化与道德的困境,暗示出对两性和谐文化理想的企盼。本文通过对戴·赫·劳伦斯《逾矩的罪人》中女性话语的矛盾表达解读,深入分析和理解小说中海伦娜作为传统社会下女性命运的不幸和痛苦。从而由衷地表达对传统社会下女性困境的同情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龙茜 《海外英语》2014,(18):189-190,213
该文以她著名的小说《金色笔记》为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述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作品文本形式的分析入手,探究形式传达出的思想内容。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莱辛还通过对安娜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女性提供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建立新型的男女合作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琰 《文教资料》2007,(3):64-67
柳青的《创业史》堪称是“文革”前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然而纵观国内外关于《创业史》的研究文献,学界多集中于对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这两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往往忽略了对小说中女性群像的关照和解析。文章通过分析《创业史》中,梁秀兰、赵素芳、李翠娥和姚士杰的三妹子等女性形象的塑造、定位与她们各自所属阶级地位之间的联系,以及以徐改霞为代表的这些女性形象“复杂”的爱情体验,解析并且反思了政治权利话语对于作家柳青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领域中,资本扩张、早期教育机构追逐、社会大众追捧使得质量话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一书中,三位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并主张超越"质量话语",追求"意义生成话语"。然而"质量话语"的存在可以为早期教育发展树立标杆,提供参考依据,而且在我国早期教育领域中,质量话语仍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因此,现阶段我国的早期教育发展不应该贸然超越"质量话语",追求"意义生成话语",而应该在重视"质量话语"的前提下,逐渐走向"意义生成话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叙事文本及女性视角来解读晚明时期的《山歌》。《山歌》反映了在封建伦理松弛及崩溃的前夕,以男权为中心思想的退位,女权意识的觉醒及女性文化的崛起。本文从文本内容和叙事视角的契合构建女权主义的隐喻。  相似文献   

12.
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12年发表其第十部小说《家》.该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十四岁的黑人女孩茜离家、受创、归家的经历,揭露了在看似“黄金时代”的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同时揭露了黑人自身的问题和阴暗面.本文聚焦小说女主人公茜,从女性书写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女性只有坚守黑人文化和传统,凸显黑人女性文化的价值,才能获得疗伤的机会以保存自身.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作家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以充满张力的情节,凄婉哀痛的故事,以及贴近我们身边的人物和女性对生存的体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玉秀、玉秧三位让我们守望着,难以忘怀的超越文本表层结构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统治下,在权力与地位的笼罩之下,世俗环境与婚姻的包围之中,复杂的人性和残缺的阴影中,自尊心和尊严的斗争中,展示着活着的命运交响曲,上演着人生的悲剧,让我们在阅读之余思索与追问着现代女性的生存。  相似文献   

15.
倪林  张媛 《英语广场》2020,(23):39-41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理论,本文研究了《嘉莉妹妹》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通过对嘉莉和杜洛埃在相识相交不同时期的两段典型对话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加强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探索人际意义在凸显和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小说的人际意义展开研究,拓展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文本相结合的应用范围,为小说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早在2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考察妇女的创作,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寻找女性的话语,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与方法,从《一间自己的房间》来探讨伍尔夫对女性话语方式建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从父权制下传统女性的处境、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质和新女性对女性气质的回归等三方面剖析莱辛的女性书写,指出多丽丝.莱辛对于女性解放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在新时期一直呈繁荣的局面。吴培显先生的《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另辟新径,从叙事话语范式视角对中国当代小说史进行新的梳理。它联系中国当代文坛内外因素,集中研究中国当代小说的各种叙事现象,突出了小说作为叙事艺术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小说史进行了“另类”书写。本文粗浅分析该书的著述特色,阐述其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研究中具有的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莉莲的故事》是澳大利亚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根据伊利格瑞的女性写作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男权话语和女性话语及其对抗,揭示了父权体制下的家庭生活和女性的压抑心理以及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创造性地表达了自我之声和瓦解父权统治的反叛行为。  相似文献   

20.
解读《草本爱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在当下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话语遭遇到男权和世俗欲望的双重冲击与压抑,边缘化情绪性体验愈加强烈,凸显了当下女性文化与道德的困境,暗示出对双性和谐文化理想的企盼,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生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对女性命运走向的真诚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