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窦娥冤》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优秀作品之一,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袁于令的《金锁记》就是受其影响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从文本的角度来考察,《金锁记》与《窦娥冤》在情节、主题和戏曲文学所承担社会功能上具有差异性;与《窦娥冤》相比,《金锁记》悲剧意识有淡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在朱东润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收录了关汉卿名剧《窦娥冤》,其文后有一注释(即东海曾经孝妇冤)有误。在参阅《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东海孝妇》后,笔者认为,《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注释东海曾经孝妇冤末尾应由事本《汉书.于定国传》,改为:事本《搜神记.东海孝妇》。  相似文献   

3.
读关剧《窦娥冤》,颇有地理概念含混不清的感觉。今人引述此剧,于地名大都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间或有明指者,又往往未加深察,以至出现错误,引起争议。弄清《窦娥冤》的地理概念,对于原著的理解、欣赏和改编,应该是有益的。 考证《窦娥冤》地名,首先牵涉到版本问题。《窦娥冤》版本今存者有三:一为《古名家杂剧》本,传为明陈与郊编,明万历戊子(1588年)龙峰徐氏刊(下称徐本);一为《元曲  相似文献   

4.
现存关汉卿剧作十之七八都有很强的民主性和艺术性。明清以来据关著改编上演者代不乏人,从而扩大了关剧的影响。首先改编关剧的,当推元人施惠。他把关氏的四折短剧《拜月亭》改编为大型南戏《拜月亭记》,很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反封建精神。自此以后,明人把关剧改编为传奇的,仅就今所见者还有《玉镜台记》和《金锁记》。以下试对这些改编本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成名于上世纪40年代的名女作家,其作品至今仍有广大的读。她的代表作《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张爱玲是一位早慧的才女。一岁便跟着母亲习颂唐诗。她的家中有大量藏书,多是白话通俗演义和章回小说,如《两游记》、《红楼梦》、《三  相似文献   

6.
以《窦娥冤》节选部分为例探讨深度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深度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深度教学在《窦娥冤》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涵盖文学分析与讨论、剧本改编与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与舞台布置等多个方面。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窦娥冤》的内涵,提高表演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望帝杜宇魂化杜鹃的故事妇孺皆知.历代文学作品均有涉及。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关汉卿《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怪圈:老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寡味;老师探幽发微。学生莫名其妙;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唯唯喏喏……难怪有一位学生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窦娥冤》时哭了,上课听老师讲《窦娥冤》时却睡着了。”究其根源,这是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让教学目的蒙  相似文献   

9.
近年名著题材的戏剧改编作品层出不穷,许鞍华版《金锁记》和林奕华版《红楼梦》上演至今,让笔者生出深深的回味。本文通过比较其与原著"同与不同"的基础上,分析戏剧之于原著的改编手法,这些差异意味着对文字的迁徙以及表演的诗意。  相似文献   

10.
把《金锁记》置于现代小说的发展背景中考察,它的艺术价值脱颖而出:环境展现中隐潜着人的异化;把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打成一片,成就迄今无超越;故事流动中,技巧纷呈。把《金锁记》和张爱玲的其他小说比,它既集合张爱玲小说的特点,又超脱于其他小说;小说内容独一无二;悲剧美于苍凉气韵中;因宽容,小说湿润如玉。  相似文献   

11.
滦州影戏剧本《炎天雪》对传奇《金锁记》进行了改编,删去了传奇以“金锁”为关目的情节,窦天章的身份从文人改换为武将,影戏中的“探监”具有滦州影戏特色,对张驴儿的惩处也更为严厉,最为重要的是影戏增加了秀虎山落草、招安情节。一是对手抄本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微调整,二是对手抄本少量疏漏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石印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艺术手法琐谈马宝记,黄凌峰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编导在本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精心加工、改造,对人物、故事、情节本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则增减、渲染、夸张。所谓有联系,是说电视剧基本上符合小说原著;有区...  相似文献   

13.
《吴保安》作为《纪闻》中第一篇传记类传奇作品,讲述了吴保安与郭仲翔二人的生死友谊。在历代作家的友情叙事改编中,该故事具有史书、戏曲、拟话本等多种文体相联互通的嬗变流传现象。故事本身具备多文体改编的成功因素,史书化过程中小说内容的存与删体现出传奇作者对史家之笔的承袭和唐宋骈散观念的变化;戏曲化的过程则借由信物复线与反衬角色,开启了戏曲雅俗转型之先风;拟话本的改编更是展现出在礼崩乐坏的明末社会,小说家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秩序重建的重重努力。  相似文献   

14.
《窦娥冤》中通过主人公窦娥临刑之前所发的三桩誓愿,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反抗性。这一点,为历代评论所认可,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窦娥的反抗性,笔认为应仔细思考,慎重作答。  相似文献   

15.
唐代王绩文集在历代文献著录中有三种版本,即五卷本、三卷本和二卷本。二卷本已佚;现存三种清钞五卷本来源相同,最为接近原编,但五卷本也曾经存在不同的系统;三卷本存在一般三卷本与孙星衍影宋本两个同中有异的版本,《唐文粹》、《全唐诗》所选王绩诗文均源于一般三卷本,《全唐文》则可能参考了两种版本。三种版本的关系上,三卷本很可能是上承五卷本的改编本,而非一般认为的删节本,它既可能脱胎于二卷本,并作了重大改编,也可能是与二卷本完全无关的一种新编本。  相似文献   

16.
潘永铭 《学子》2004,(6):51-52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艺术成就和实践堪与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媲美。《窦娥冤》是元杂剧中的奇葩,是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同学们阅读关汉卿作品,不妨从《窦娥冤》人手。下面我分析一下《窦娥冤》,供同学们阅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二单元是戏剧单元,元杂剧《窦娥冤》配了一幅明代的版画,《雷雨》配的是话剧现场剧照,《哈姆莱特》配的则是英国著名演员劳伦斯·奥利弗1948年主演的同名电影的剧照。同为“剧”照,它们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却是不同的。《窦娥冤》配的明代版画代表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文化形态,《雷雨》配的剧照代表着西方现代戏剧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的文化形态,而《哈姆莱特》配的剧照代表着西方古典戏剧改编而成的现代影视艺术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窦娥冤>被誉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对后世的戏曲艺术影响很大,被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上演,京剧<六月雪>便是其中之一.<六月雪>对<窦娥冤>从情节到人物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的改编,然而改编后的作品将原剧情节的传奇性、浓厚的悲剧意蕴、窦娥这个感人的艺术形象、对社会的批判力度等这些使<窦娥冤>之所以成为剧坛经典的因素消解殆尽,从而把一部剧坛经典消解为一个平淡无奇的庸俗的大团圆故事.  相似文献   

19.
陈兰 《教学与管理》2008,(12):54-55
《负荆请罪》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后一部分内容改编的小话剧。本话剧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的剧种之多是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的。改编成戏曲后的《红楼梦》在保留原著神韵的基础上,在美学品格方面与小说有所区别,发挥了戏曲特有的长处,同时也改交了些许原著的美学特征,而原著的美学特征也影响着戏曲固有的美学观念。可以说《红楼梦》的戏曲与小说各有其独立的美学特征,同时又互相渗透。另外,改编成地方戏曲的《红楼梦》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二者之不同:一、戏剧性与非戏剧性;二、再现性与表现性;三、中和团圆与悲切残缺;四、入乡随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