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提摩太是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在晚清时期来到中国传教.他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是其他传教士所不能相比的.我们通过李提摩大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文章,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公允地评价他对晚清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发表过很多宣传基督教的文章,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他宣传基督教,要求中国人改信基督教,具有强烈的殖民色彩。但他在宗教宣传的同时也介绍了西学,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提摩太的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四民说”,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主张变法实行新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民说”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蓝本。“四民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积极鼓吹社会变革思想,其中关于晚清教育变革的思想在其整个社会变革思想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的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直接对其教育变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其教育变革思想,具有典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社会,李提摩太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外国传教士,他译书、写作、传教、结交中国权贵,对中国政局影响之大,是晚清时期任何其他传教士都不能相比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刊的中文报纸,也是外国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本文通过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文章,力图全面分析他的思想,并对这个人物进行公允地评价。  相似文献   

6.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增设西学课程内容。其教育言行有利于催生中国近代教育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其教育处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清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沿袭了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文化适应"策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儒、耶两教的共性,进行佛、耶对话,提倡知识传教,形成与同时代的传教士不同的观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提摩太是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在晚清时期来到中国传教。他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是其他传教士所不能相比的。我们通过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文章,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公允地评价他对晚清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取得基督教远征中国的成功,利玛窦紧紧围绕“打消明人疑虑,融入当地社会”与“赢得学术声誉,跻身社会上层”两大策略展开其传教活动,事实上,这两大策略恰好抓住了中国,尤其是明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事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张丽红 《考试周刊》2014,(65):21-22
近代中国因封建制度腐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面对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传教士以传播宗教为目的把马克思及其学说有意无意地介绍给中国。  相似文献   

11.
I. A Brief Account of Timothys Life Story Timothy Richard was born in the prefecture of Kamarden Wales in British in 1845. In 1859, he was christened and became a believer of the Baptists in British. In 1865, he entered into Futwatul Theological Seminary, Harward. After his graduation, he became a Christianity clergyman. In 1870,he was sent to China by British Baptists to do missionary work in Yantai, where he got acquainted with Alexander Williamson and Calvin Wilson Mateer, and me…  相似文献   

12.
李提摩太在华活动长达45年。1870年他作为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奉派到烟台。1875年,改至内地青州,广交官绅,研习儒家及各教经典;山东发生灾荒期间,他积极筹措捐款救济灾民,并向当地官员提出改良建议,浸礼会传教事业在山东获得了巨大发展。李提摩太在山东的一系列活动,缘于其普世宗教立场,目的是为了传布基督教,客观上则有利于山东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提摩太是来华长达45年之久的英国传教士,由于他早年在山西赈灾中与山西官民结下较深的感情,因此,在20世纪初,乘来晋处理教案之机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并按英国的教育模式去建设和管理西学专斋,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为山西高等教育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英国三流历史学著作 ,《泰西新史揽要》却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西方历史学译作。这部本来以改善教会在华处境为目的的译著 ,完成出版之时恰逢甲午战争的危局 ,不仅近代中国人把它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 ,而且李提摩太也不由自主转移了重点 ,更多参与到近代中国的变革论争之中。李提摩太的很多工作 ,诸如译书、文章著述、参加反缠足会、创办山西大学堂等等 ,都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众多关注扣争议。文章探讨了译本以耶释佛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氏以耶释佛的表现形式,并尝试以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语境,进而发掘和肯定了译本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挑战、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不仅个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从理论与方法上对该领域的研究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章氏将中国基督宗教史置于跨文化对话的宏阔视域,以现代化理念解读宗教传播的神学内核与价值取向,理性还原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根植的艰难进程。  相似文献   

17.
卫礼贤是19世纪90年代由德国新教传教组织同善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他在华20多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独特而深刻的认识,成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是二十世纪初叶蜚声欧美学术界的著名汉学家。他和他在汉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杰出的学术成果在中国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历史影响,值得后人尊敬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传教士重履中土,极力发展教会势力。对此,大多数中国官员对基督教持有排斥态度。中国官员之所以排斥基督教的原因在于:其一,他们不喜欢传教士以强势的姿态进行传教;其二,中国官员们抱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严守华夷之辨的思想,反对基督教同化中国的行为;其三,中国官员们对教堂干涉词讼,侵夺其权利的行为心怀不满;其四,各地政府处理民教纠纷,往往采取“袒教抑民”的政策,官员们担心这样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仰;其五,官员们还担心基督教运动演变成民众造反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