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心区域”的汉族地区,社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汉族家庭在物质、精神、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步,那么作为少数民族的彝族他们的家庭是否也发生了相同变化呢?本文在调查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凉山彝族家庭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凉山彝族家庭的发展状况及出现的问题,并简要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旨在对凉山彝族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仍然非常落后。本文揭示四川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社会现状,透视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并为积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凉山州素有"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有着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形成了"稳抓"基础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民俗寄宿制的完善,实施"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促进"两基"教育的发展。[1]但是发展与困难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口基数大且彝族同胞众多,受历史发展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凉山彝族地区教育仍存在"三低、一少、一高"师资力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习惯法和尔比看凉山彝族传统社会性别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性别视角为我们认识人类自身提供一种新的反思思维。本文以社会习惯法和尔比为切入点,对凉山彝族的传统社会性别特征进行了详尽分析和深刻总结。面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亟待发展的彝区,这将为如何解决和正确引导彝区男女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问题,女性作为社会参与主体如何发挥积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凉山是彝族最为聚居的地方,凉山本土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以火葬为主。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即“都市凉山彝族”虽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凉山本土彝族和“都市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是全面认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甘孜彝族与凉山彝族之间保持着脉络清晰的家支谱系,有骨肉相连的亲戚关系。他们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方字,即彝语、彝文。甘孜彝族与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他们之间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薄弱 ,既有历史原因 ,又有现实原因。本文主要分析凉山彝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几个影响因素 ,并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力求弄清凉山彝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8.
马红 《教师》2015,(4):88
各地初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凉山彝族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区别,这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耕礼仪是一种有效的资源管理策略,它通过人们的宗教信仰,有效地保护山地农耕体系,整合社区矛盾,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得以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农耕礼仪作为彝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并反映了彝民族的价值观、生态观和传统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目前大多数学术文献均是从人类学角度而非传播学角度分析凉山彝区健康传播现状的研究现实,在对彝族酒文化与健康传播相关文献梳理中分析当地健康传播在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局。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地区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缺乏终身教育观念,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局外人;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上存在应试教育的满堂灌现象;在选择远程教育内容上缺失少数民族文化;在远程教育培训上存在着质量水平不高、流于形式等现象。本文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征和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彝族地区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进行阐释并提出了更新观念、融入民族文化、加大投资、自力更生等改善彝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部民族体育的一大宝贵遗产.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向世人展示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分布及传承,了解凉山民族传统体育主要项目、文化渊源、传播途径,剖析其经济文化价值,旨在保护和传承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父子教育在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涉及道德教育、性别意识教育、勇敢教育、生产技能教育、家支意识教育、宗教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上采用个别谈话法、榜样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交替施教,教学场地较为灵活,大多在日常家居生活中的间隙时间进行,也可以在农牧生产或亲友集会时开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认为当今凉山彝族人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现实环境里,提出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彝族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需求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舞蹈动作以模仿劳动时的动作为主,其形式丰富多彩。凉山彝族舞蹈是对当地地域特征的充分展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经历了坎坷和艰辛,促进了凉山彝族舞蹈的嬗变,促进了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是社会条件下发展的具体体现,展现出了凉山彝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地区在1956年民主改革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凉山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族现实社会生活仍存诸多影响。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制度、家支紧密相连,严格维护着等级秩序、奴隶主的财产权利及家支组织,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有所认知,一方面可以了解现今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积极去保留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习惯法;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国家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进行有益地变通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民间的手工艺常常归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是艺术领域中一枝奇异而朴实的花朵。民间手工艺的产生和创造起源于民众生活的必需,并依托于一定的载体而逐渐发展成熟。凉山彝族漆具属于民间手工艺中的一种,是依附于木皮载体上对生活的艺术记载,它原始的造型和纹样延续至今,透着稚拙而朴素的原始意味,被称为漆工艺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王永清 《文教资料》2010,(25):106-108
头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彝族文化的宝贵的实物佐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在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与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折射出了彝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表达其民族的思想意识及文化内涵,是尚黑、崇武、自然崇拜等信念的物化。本文通过分析彝族头饰的风格特点,挖掘彝族头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积淀,解读彝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凉山彝族双语教育个案的分析,不仅对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借鉴意义,而且对21世纪世界各国处于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如何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一方面又能够溶入现代化主流社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彝族头饰是传承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保留了彝族文化传统特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本文旨在对凉山彝族传统头饰造型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意图运用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于现代帽饰头饰的设计造型中去,以全新的方式来拓展保留凉山彝族传统头饰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