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文天祥诗学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所以发性情之和”是文天祥的诗歌本体观 ,其诗歌功能观是发展变化的 ,对言志抒情、讽谕教化和审美愉悦功能在前、后期各有所侧重。文天祥重视诗人学养 ,也强调生活经历、社会实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推崇古诗、倡导古风和注重内容、大处着眼 ,是文天祥诗歌品评观的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诗派林立的近代旧体诗坛,许承尧始终不为他派所牢笼,在诗歌创作和诗学主张上都卓然独立,自成面貌,且在前、中、后期呈现明显转变。但到目前为止学界未有相关研究出现。其诗学观概言有五:转益多师,不限门户;注重辞采,不拒丽藻;有感而发,抒写真情;锤炼奇崛,刻意苍坚;语淡意丰,精神独存。在当时诗坛,与门户中人相比,这些观点诗学视野开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3.
《郑志》是郑玄"门生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的著作。其中通过对与《诗》相关问题的回答,体现了郑玄对于诗的一些基本观点,彰显了其独特的诗学观,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界谈论赵翼、袁枚,多注重二人的相同点,对其诗学观之不同,则少有探究.本文从二人在诗歌创作的性情、才思、养气三方面,探究其不同.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人常用杜鹃意象来寄托他们的思乡、思故国之情。文天祥诗歌中杜鹃意象使用的阶段性差异,可折射出诗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心路历程的波折。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最基本的诗歌观念。毛泽东认为“诗要用形象思维”,而“比”、“兴”与“赋”则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摆正了新诗和旧诗的地位和关系,把“五四”以来新旧两种诗体从历史性的对立引向了现实的协调发展,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有一位很重要的诗论家,长期以来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所忽略,此人就是贺贻孙。贺贻孙字子翼,号“水田居士”,江西永新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卒年不详,但知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以后(据龙霖《贺贻孙略考》,刊《吉安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系爱国志士。清顺治初,“学使者慕其名,特列贡榜,避不就”;康熙时巡抚御史笪重光欲举之应博学鸿词荐,贻孙愀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剪发衣缁,结茅深山,无复能踪迹之者。”(上引均见《清史稿·列传》271)知人论世,贻孙的坎坷身世与民族感情,对其诗作与诗学观都有决定性影响。他不仅工诗文创作,亦有理论建树。《诗筏》是其诗歌理论与批评的专著,《水田居文集》(下简称《文集》)中不少诗序亦颇有理论价值。我认为其它且勿论,仅就贺贻孙的诗学观的美学价值而言,以之与清初操守高洁、民族感情强烈的黄宗羲、顾炎武等相比亦无多让。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     
像一章千古绝句   以血性照耀在汗青里   想那高官想那屠刀   悬于头颅的前方   而他选择了后者   因为他怎么也无法改变   他的血脉里流淌的   是醇正的大宋血液呀   翻开宋史   总能听到一种铿锵的声音   让我在数百年后   接受一次撼动人心的洗礼   啊 逝者如斯夫   只有那点点滴滴英雄血   鼓荡在中华民族的脉管里   永远喧哗不息 文天祥@李钧  相似文献   

9.
胡适一方面解构了中国正统的诗学观念,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传统诗歌中的非正统的诗歌观念,同时又接受了西方现代自由诗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现代语体诗观念。强调自然的言语、自然音节,追求以文为诗,强调诗体形式与思想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其语体诗学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政坛公认的著名政治家,是文坛公认的卓越诗人。政治活动,使其诗人形象焕发出奇异的光彩;诗词创作,使其政治家形象充溢着文人的气质与魅力。作为政治领袖,他给政坛带来了春风与秋雨;作为诗人,他给文坛带来了新见与力作。毛泽东,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诗人,他都是一位不满现状、憧憬未来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毛泽东一生志向高远,胸怀博大,感情丰富,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常常沉浸在感受过去、畅想未来的心绪与诗意之中。1925年,毛泽东“独立寒秋”,一方面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一方面思考未来,“怅廖…  相似文献   

11.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  相似文献   

12.
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郑鹧鸪”的郑谷,是唐末宋初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郑谷把呼唤风雅和盛唐气象的回归作为自己一以贯之的诗歌主张,并坚持汲取众家之长,不断创新,通过苦吟锻炼和学习南方民歌,最终自成清婉浅切一体。  相似文献   

13.
<正>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阔一些,就会发现他在三十年代还是一位杰出的诗歌评论家。虽然他对自己的诗学观没有系统的表述,缺少集中的阐发,但从他大量的诗歌评论中,我们仍可窥见他独特的诗学观: (一) 诗学基础论。他为什么写诗歌评论?他关注诗歌的原动力是什么?他说:“因为我活到这个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那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对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  相似文献   

14.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虽然他没有一部诗歌理论专著,但他提出的诗学观却比较全面、系统,并且便于操作,具体涉及到诗歌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传达方式,道德修养,篇章结构,字法句法,用典格律,学诗门径、步骤、境界等等,全面反映了宋诗创作实际,体现出宋诗鲜明的美学品格。可以说,黄庭坚建构了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宋代诗学体系。黄庭坚诗学体系的建构,是宋代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宋代中叶以后,朝廷党争剧烈,干预政治易招祸患。因此士大夫普遍丧失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加上当时浓  相似文献   

15.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派——桐城诗派,与桐城文派并驾齐驱。清末安徽绩溪人程秉钊曾有“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之说,对桐城派诗歌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论宋荦的诗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荦为清初“雪苑六子”之一,康熙中开府江南,与王士禛主持南北风雅,声名卓著。宋荦的诗学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漫堂说诗》中,其论诗追源溯流,与明末清初反思复古的思潮相一致。历来论者多认为宋荦为宗宋一派,事实上宋荦兼采唐宋,而以唐人为旨归,“宋诗派”之说未为笃论。宋荦上承严羽“妙悟”说,昌言“悟诗”说,与王士禛之“神韵”说同出一源,对清初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金元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1):57-59,64
田雯诗歌的魅力源于诗人独特的诗学观.田雯主张学诗要融合唐宋,宜分体学习,探求源流正变,重视诗人的才力,崇尚奇丽之美,并力求自成一家,充分体现出清初诗歌在全面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19.
宋濂论诗强调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认为诗、文在功能上一致,同为载道之具;诗歌要以得"性情之正"为标准,反对师心自用,主张向古人学习,以汉魏盛唐诗歌为师法对象;作诗要五美俱备,在此基础上,诗人还要注重养气。  相似文献   

20.
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郑鹧鸪”的郑谷,是唐末宋初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郑谷把呼唤风雅和盛唐气象的回归作为自己一以贯之的诗歌主张,并坚持汲取众家之长,不断创新,通过苦吟锻炼和学习南方民歌,最终自成清婉浅切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