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红楼梦》七十六回中黛玉与湘云关于“凹凸”的对话,基本上是采用明代学者杨慎《升庵集》中的一篇考辨文字。二、十八回中薛宝钗建议宝玉将题诗中的“绿玉”改为“绿蜡”,却误记了“绿蜡”之典所出原诗的作者。这个情节可能是曹雪芹有意安排。三、三十七回中探春自号“蕉下客”与黛玉所举“蕉叶覆鹿”之典无涉,而与探春爱好书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绿》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独创性地发现了“绿”的美、“绿”的魅力、“绿”的理性。他用准确朴实而充满绿的色彩和芳馨的语言,画出了“绿”的鲜为人见的美与力,使《绿》和“绿”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应按怎样的审美层次来欣赏《绿》呢? 一、从审美感觉层次来欣赏梅雨潭“绿”的美。美国美学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绿》全文四段,首尾略写,即点题和复沓,重在二、三段。而重点中的重点又是第三自然段,是欣赏“绿”的关键段。  相似文献   

3.
拟作在《文选》中按风格相承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按文学影响则有效果明显和社会崇尚之别。其内部结构重声、突出,次第有序,并非僵化单调之消极反映。这种使拟作由感性到理性、由无序到有序、由无意到有意的整合过程,具有一定的总结性、示范性、时代性和进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认为:“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散文的知性与感性》)读他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我们既可以享受感性的纡徐畅达,也可以领略知性的合理细密,可以从中明显感受到一种多元共生的美。他那缜密的知性思维、感性的行文节奏、典雅的幽默风格、酣畅的情意抒发,往往融于一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5.
美是客观事物引起人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朦胧美就是朦朦胧胧的美,是因事物的朦胧不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雾气缭绕的黄山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之美,贵在空灵含蓄的诗歌之美,重在气韵神采的书法之美……这些都是朦胧美。古诗《蒹葭》也饱含着这种美。  相似文献   

6.
从感觉、悲情、虚无看《雪国》展现的"神秘"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小说《雪国》中感觉美、虚无美、悲情美,深入探讨了作家与现实复杂微妙的审美关系——“瞬间美丽”,从而解析了《雪国》背后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7.
曹文轩的《草房子》具有一种悲悯之美。作者将悲悯这一与文学的生命休戚相关的永恒命题带入了我们这个情感逐渐凄清枯寂的年代.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矛盾对抗的构建,叙写了人与人之间“爱”的美、人战胜自我的“灵魂”美、人面对自然的“悲剧”美,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悲悯情怀,感动着今天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采绿与相思 在《诗经》中描写人采取某种绿色的植物,成为表达相思之情的固定套式。不管是采卷耳、采薇菜,还是采葑莱、采蓝草,都是相思的前奏曲,暗示出一种强烈、深沉而缠绵的思念之情。试看下列例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周南·卷耳》)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慑惙。……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召南·草虫》) 爰采唐矣,洙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鄘风·桑中》)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彼汾一曲,言采其(艹卖);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风·汾沮洳》)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小雅·采绿》)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小雅·采薇》)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标志着一种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现代性社会的到来,而不再是封建文化的延续。。现代性的社会有奢侈之风,性也不再是婚姻的附属而本身成为目的,这都在《金瓶梅》中有体现。由于现代性社会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成员地位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取代了传统社会温情脉脉的关系。《金瓶梅》揭示了只有感性生存的个体生命的荒诞性与灵魂的孤独,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忧郁。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文学的自觉、士族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之风是《世说新语》产生的历史背景。《世说新语》是魏晋士大夫阶层思想、生活的真实全记录。但《世说新语》并非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神明,进而更鼓励人们超脱礼法及各种外在束缚,去追求人格之美与精神之美。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世说》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传播社会信息。指导社会生活的社会新闻大全。从题材广泛,篇幅短小、趣味性强、人情味浓三个方面论述了《世说新语》所具有的社会新闻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由景及人,情景交融,由江天海月之景联想到宇宙奥妙,人生哲理,陡然转入思乡思亲之情,让深奥的思想瞬间落入尘世,有情有意,有悲有泪,炼成了一片奇光,已经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该诗处处体现修辞之美,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对于艺术来说大部分的感性存在都是来自于自然,只有在感性事物存在的基础上,人才可以将感性的、客观的存在赋予自己的精神,表现出来。只有真正的表现出来为人所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就是一种自然美与人精神结合的产物,就如同《诗经》中的鸟意象一样,首先要有鸟这种自然美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将它赋予精神,最终呈现出一种有机的,协调统一的美并以此来抒发感情,表达情怀。  相似文献   

13.
美是客观事物引起人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朦胧美就是朦朦胧胧的美,是因事物的朦胧不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雾气缭绕的黄山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之美,贵在空灵含蓄的诗歌之美,重在气韵神采的书法之美……这些都是朦胧美。古诗《蒹葭》也饱含着这种美。一、具体而飘渺的目标———伊人意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何许人也?是少女思念的白马王子?是少男追寻的白雪公主?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是贤臣期盼的明君?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认为,文学艺术的风格尽管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是,如果从更高的美学层次上加以概括的话,则不外乎这样两种形态:一为阳刚之美,一为阴柔之美。清代散文家姚鼐曾说:“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阴柔之美就是优美,它的形式特征表现为明丽清秀,亲切和谐,富有情韵。朱自清的散文《绿》就是这种美学风格的典型之作。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绿》这篇优美的散文,温婉细  相似文献   

15.
古诗作为我国的一种特定的文体,自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点和永恒的魅力。好的古诗具有"诗中有韵""诗中有画""诗中有意"三个特点。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古诗教学中,教者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之"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切实提高古诗教学成效。本文以王安石《元日》教学为例,阐述了以上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7.
《围城》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有两种:超常搭配和拆分词语。这些用法,一方面是作者真实感受与体验的语言再现,一方面也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为之,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多方面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再别康桥》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荷塘月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足见《再别康桥》与《荷塘月色》之重要。有趣的是,《再别康桥》以"绘画美、音韵美、建筑美"之"三美"著称,而《荷塘月色》则以"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之"三美"闻名于世,二者一诗歌一散文,可谓教材中的极品。更令人称奇的是,二者在用词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其中的"悄悄"和"轻轻"就是典型范例,颇有意味。《再别康桥》中的"轻轻""悄悄"分别出现在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散文《绿》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完整一体地把“绿”当作千娇百媚的美人来写,以情感的画笔,一层一层地点染出“绿”的不同凡响的女性美。一、美在婀娜多姿的形态上  相似文献   

20.
《绿苇儿童诗》是作者自编的教材内容。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绿苇之美、舞动绿苇之乐、流淌绿苇之诗、分享绿苇之颂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使他们在审美和嬉戏的交融中积蓄绿苇诗情;同时,让学生直观地积蓄优秀儿童诗的图式,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初步学写儿童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