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话谐音     
音同或音近的字词便形成了谐音。汉语中存在着很大数量的谐音词,人们常常利用它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2.
“谐音”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释义的:“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由于谐音词语的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却不同,因此,用得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能产生各种修辞效果。我们发现,谐音与汉语修辞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它常常出现在一些辞格中。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谐音仿词分为同音仿词和近音仿词两大类。分析两类谐音仿词的运用,并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谐音仿词新奇、幽默和简洁的修辞特色,在英汉语言的众多构词法中,谐音仿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奇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谐音是利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用同音字和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的一种修辞格现象。谐音字画将汉语中的谐音字应用在书画创作中,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笔者结合在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经验,发现很多母语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普遍认为同音字和近音字是他们学习汉语时的一大障碍和难点。我有幸结实了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语言中心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赵华老师,并从她的《谐音"画"汉字》中得到了诸多启示。本文力求将谐音字画应用到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减轻学习者学习负担、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将文化与语言教学相互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谐音杜撰词分为完全谐音词和近音词两大类,均属于仿拟中的谐音仿词。在互文性理论中,它们仿拟的零度原词即是底文,而它们自己则是偏离了的超文。谐音超文具有双关底文的功能,充满幽默、新异和简洁的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6.
王礼平 《辅导员》2009,(10):11-12
所谓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构成语义的变异,具有音同义异的修辞效果,它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一、了解谐音的意义 谐音,是指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言特点来表达意思的一种语言现象.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和该语言的特点有直接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它还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谐音是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的谐音现象在修辞、文化和学习记忆等方面有一定的可比性。英汉诗歌都借助谐音押韵增强表达魅力。英汉民族在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异同反映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中运用谐音词促进认知记忆,英汉民族皆然  相似文献   

9.
佤语谐音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声母相同,变韵母;韵母相同或相似,变声母。从意义上看,谐音词是在词根词素的基础上表示"泛指、概称"等意义,同时还带有一些表卑的附加意义,谐音成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词汇意义。此外,形容词词素谐音词主要起强化作用,动词词素构成谐音词具有表名物意义的语法作用。谐音词在日常口语中通常连用,但在熟语、祭词等口传文学用语中,为了句式工整的需要,常常可以把词根词素和谐音成分拆开使用,但这并不改变谐音成分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0.
潘秀秀 《现代语文》2014,(3):149-151
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以汉日语言的谐音表达为切入点,探讨了汉日语言中相近的语言现象所负载的相关文化信息。文章认为,从语言修辞学、语言心理的角度看,汉日语言的谐音表达方式有趋吉避凶、幽默双关等;汉日语言中多谐音词的原因是同音词和近音词多、"言灵思想"、追求幽默感。  相似文献   

11.
汉民族谐音倾向语言文化成因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语言文字运用中有明显的谐音倾向。这种谐音倾向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特点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语言文字的灵物崇拜是汉民族谐音倾向的根本文化心理原因。汉语、汉字特殊的音、义、形的关系,使大量的词不得不以相同的语音形式、书写形式出现,则是谐音成为汉语一种语言现实的语言学原因。  相似文献   

12.
“谐音”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它能增强语言的含蓄、风趣、幽默、讽刺等表达效果,许多修辞方式就是利用谐音这个条件得以实现的。语言的丰富多彩,辞格的群葩竞放,就有谐音的一份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3.
谐音析词     
谐音析词,即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年年有鱼,鱼和余声音谐合,便借鱼作余。在戏剧文学中,高明的剧作家常利用谐音的特点,将人物语言写得极为耐人寻味,使话语不多而意蕴丰  相似文献   

14.
揭阳话是潮汕话中较为古远的一种次方言,有各种变音现象。本文只概括其中几种,即丢音、换音、重叠变音、谐音、合音、讹音。了解这些现象对于我们研究潮汕方言的空音现象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周飞 《小学生导读》2008,(Z2):36-37
谐音,是字、词音同或音近的一种语言现象,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同时表达表面与暗含的两种意思。往往表面意思是次要的,而暗含意思才是主要的,即所谓"言在  相似文献   

16.
语音与修辞     
汉语语音的修辞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着重论述了汉语语音与修辞的关系,总结了汉语语音在摹声、迭音、双声迭韵、押韵、声调、音节、儿化韵、谐音双关、谐音析字、语音飞白等十个问题中的修辞现象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谐音双关,可使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委婉含蓄,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谐音作为一种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修辞手段,与汉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研究和谐音对汉文化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就20年来有关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加以梳理和阐释,并指出其中尚需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借助音同或音近,让词语或短语明说一个意思,暗含一个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巧妙地表情达意,可以使语言富有含蓄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