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量文章书籍的量词篇、章、卷、册、首、条等,考其源,各不相同,其运用对象也有所区别。篇册造纸术未发明之前,文字刻写在尺来长的狭窄竹片或木片上,书写于木片的叫“牍”或“札”,写于竹片的称“简”。如果书写的内容较多,往往需要数片或许多片,用绳索将这些写好的简、札联结起来,编缀在一起,这便是“篇”,又称为“册”或“策”。以后,用“篇”指首尾完整的诗文,如,李白斗  相似文献   

2.
“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有油水成份,不易刻字;而且竹容易被虫蛀,所以古人就想出了火烤的办法,把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经过火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所以火烤是竹简制作的重要工序。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4.
书信的别称     
我国最早的书信通称为“书”。先秦时代,纸还没有发明,书信一般写在竹木片和丝帛上。细分开来,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片上的称“牍”,写在薄小木片上的称“札”,写在丝帛  相似文献   

5.
在纸出现以前,人类曾经使用过许多材料来写字记事.我们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时代,人们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叫做钟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书写记事材料,叫做"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头上,比铸在青铜器上,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可就是连篇累牍,十分笨重.  相似文献   

6.
信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简”、“笺”、“牍”、“札”、“素”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  相似文献   

7.
孔子有一本精装版的《易经》。这书是刻在楚国进口的湘妃竹上,用上好的熟牛皮绳(古称“韦”)装订。因为多次翻看,牛皮绳已经严重磨损。这天,孔子又拿出这本书,虽然小心翼翼,但牛皮绳终究还是断了。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后世把这种读书的勤奋劲,叫做“韦编三绝”。  相似文献   

8.
简:中国古代用作书写材料的竹片称为简,用竹片写的信称为书简,亦径称为简。牍: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写书信用的木片不超过一尺,故名尺牍。柬:与简通用。是书信、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素:写在白绢(或绸)上的书信称尺素。以后代称书信。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10.
要想真正明了“不刊之论”这一成语的意思,那就得刨根究底弄明自古代书写用品的名称。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木片,分别叫“简”和“牍”。成语“罄竹难书”的“竹”就是指写字用的竹片。在简牍上写好文字的谓之“篇”。  相似文献   

11.
当原始部落中的女人用一条牛皮绳把几只贝壳串起来的时候,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因为时尚就此诞生了.  相似文献   

12.
汉简艺术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甚至在当时,由于纸张数量有限,价格昂贵,纸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人们依然把字写在取材方便、价格低廉的竹片或木片上,分别称它为竹简、木简。秦之后把木简称之为犊。竹简受其宽度的影响大多只能书写一行;而木犊可写数行。人们把简条用线穿起来订成册。直到晋以后,简、牍才完全被纸张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当原始部落中的女人用一条牛皮绳把几只贝壳串起来的时候,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因为时尚就此诞生了。  相似文献   

14.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介绍了我国最早的书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汉字最初就是用描摹实物形状的方法造出来的,叫做象形字。反过来,富有创造性的作者又极其巧妙地用字形的形象性摹状事物,使  相似文献   

15.
“大气的压力”是这一课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按以下过程教学生认识大气的压力: 一、演示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把一根细木条平放在桌上,一端伸出桌边约20厘米,让一位学生用锤子击伸出的一端,木条没有被打断,反而跳起来。在木条上盖一张报纸,用锤击木条的伸出端,这时木条被击断了,报纸并没有被掀起来,是什么东西压住了报纸?  相似文献   

16.
《火烧赤壁》(七册)一课中关于“连船”问题有三处:“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曹操的战船究竟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是用铁索采取“串  相似文献   

17.
木匠出身的数学家于振善同志,最近创造了“杆珠计算法”。这种算法,学习和使用都很容易,就是小学生,也能够学得会。现在把这种算法介绍如下: 杆珠计算的工具准备一把算盘。另制一个和算盘同样大小的木框(或木板),作为放杆之用。在框处,按算盘的档数用细木条分成同样数目的区间,细木条的位置,要对准算盘上档与档之间。每根细木条上,各钉两个小钉子,以便搁细竹杆,各根细木条上的钉子的位置是不相同的,愈在边上的细木条,两个钉子的位置愈靠近中点,若把所有的钉子联结起来,刚好在联结木框四边中点,所成的菱形上。用合页把木框连接在算盘上,不用时可以合起来。如图1。  相似文献   

18.
孔子有一本精装版的《易经》。这书是刻在楚国进口的湘妃竹上,用上好的熟牛皮绳(古称“韦”)装订。因为多次翻看,牛皮绳已经严重磨损。这天,孔子又拿出这本书,虽然小心翼翼,但牛皮绳终究还是断了。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后世把这种读书的勤奋劲,叫做“韦编三绝”。孔子坐着“驴的”进了汉代,手中的“韦编书”换成了“手抄本”;乘轿子来到宋代,“手抄本”变成了“活字书”;孔子开飞车来到现代,发现如今的书,再也没有“三绝”的危险,特别是当年那些“诸子”们写的书,都被装进了锦盒,有的甚至镀上了黄金,然后被高高地供在书阁里,几年、十几年…  相似文献   

19.
孔子有一本精装版的《易经》。这书是刻在楚国进口的湘妃竹上,用上好的熟牛皮绳(古称“韦”)装订。因为多次翻看,牛皮绳已经严重磨损。这天,孔子又拿出这本书,虽然小心翼翼,但牛皮绳终究还是断了。唉,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后世把这种读书的勤奋劲,叫做“韦编三绝”。孔子坐着“驴的”进了汉代,手中的“韦编书”换成了“手抄本”;乘轿子来到宋代,“手抄本”变成了“活字书”;孔子开飞车来到现代,发现如今的书,再也没有“三绝”的危险,特别是当年那些“诸子”们写的书,都被装进了锦盒,有的甚至镀上了黄金,然后被高高地供在书阁里,几年十几年过…  相似文献   

20.
<正>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可是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原来,这与写字用的材料有关。古代纸没发明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子和木头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串起来,便成了书。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dú)。可想而知,一篇文章稍微长一点儿,就是成堆的"简"或"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