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屏化时代是一个媒介"更强调策略、更强调创意、更强调整合、更为注重受众"的时代。文章探讨了多屏化时代的传播新特征,分析了"多屏"的到来,使媒体形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并重点探讨了新的传播环境,引发了媒体的多元变革与传播革命。  相似文献   

2.
孔令达 《教育》2012,(35):54-55
当今,自媒体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了大众传媒的视域,赋予了现代传播学一种新的理念与建构。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是天生的自由派","人人都是发言人"。由模糊传播生成的网络谣言,使网络自媒体时代同时也成为了网络谣言的多发期和频发期。本文指出了网络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阐述了模糊传播生成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从模糊传播到网络谣言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模糊传播常态化下网络谣言治理的对策。网络时代模糊传播的生成网络自媒体及其特征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3.
汤晗 《考试周刊》2014,(5):150-151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信息传播载体迅速传播开来,将人们带入信息传播的"微媒体"时代。这些具有自媒体特征并且能够形成社交网络的"微媒体"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用户。大学生群体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和拥有特定社交群体的特点,一时间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媒介的应用在这一群体中间普及开来。本文从微博、微信等媒介出发,研究"微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用新媒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语境下,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能力有所降低,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平民化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效率,"意见领袖"分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为此,要实现微时代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一是建立主流媒体与微时代各新媒介互动的信息传播机制;二是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上下"通道";三是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断言:"我们正在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按照他以传媒为标准对世界文化及文明的划分,所谓"退出视觉的时代,进入听觉和触觉的时代"是指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文化逐渐被以电子、网络、媒体为中心的媒体文化所取代。的确,媒体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融媒体独有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内涵特征,对媒体从业人员及高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融媒时代高职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应组建专业群,探索"一核两端三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实训教学体系,创建融媒体实训平台,健全"双导师"机制,加强社会服务等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作为个体传播为主的时尚媒介,以其特有的"自传性"特质备受世人宠爱,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作用日益彰显,扮演着信息传播与人际交流的重要角色。同样,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宠儿,处于年龄与心理接受能力的阶段优势,自媒体在高等院校更是广为流传。但由于自媒体传播"规范性"与"严谨性"的缺陷,难免导致一些信息传播乱象频现。因此,如何规范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21世纪,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正逐步推进社会发展。相比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平民化等显著特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媒介,自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搭建了新的平台,创新了传播方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机遇,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范围,使马克思主义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但风险与机遇并存。自媒体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一直是广大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最关心的焦点。基于此,阐述了自媒体时代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媒时代,媒体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电视栏目名称是媒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与其他领域语言不同的传播功能.本文试从品牌特征、受众心理、媒体风格等几个方面论述电视栏目名称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这种媒介基础凭借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作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如何在"自媒体"语境下准确定位,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成败。  相似文献   

11.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也对公众、传媒业者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众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对于传媒业者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在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等。对政府机构和官员来说,媒介素养不是简单的"应对媒体"的能力,而应该表现为对媒体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对社会化媒体价值的认知及对公众相应权利的保障,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意识和能力。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的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一个平衡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系统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媒体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革新,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日渐迷你化。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带动着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在自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变革已经渗入到文学内部中来。该文主要探讨在自媒体时代下的文学的"微"化特点,以及在自媒体背景下"微"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地震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大。从地震谣言切入,深入分析"自媒体"时代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地震谣言的应对机制,以加强政府对地震谣言的治理与防范,推动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新时期,在大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渐融合,融媒体成为传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一、融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一)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第一,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被各种新媒体冲击,失去了统治地位。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效的传播方式、短小精炼的形式、更具冲击力的内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化传播的特征,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微时代"。新媒体作为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近年来,新媒体已成为微时代下的主流媒介。而大学生由于其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这一特点,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不可忽视的是,团  相似文献   

16.
以"微思想"为文化背景,以"微科技"为物质基础,以"微媒体"为传播平台,以短小精炼为运行特征的"微时代"的形成,标志着工业化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已经过渡到信息化时代。教育从思想到内容,从传播技术到教学模式,从教育制度到办学形式等正处于"微变"之中。教育的"微变"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层面。微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度介入是教育"微变"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的组织形式尤其是媒体(手段)成为教学系统中"微变"最为明显也是最积极、最快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呈现出的裂变式传播、强交互性、碎片化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为传播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是自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传播要善用自媒体,充分挖掘"微红色经典"内容,改变话语形式、加强主流媒...  相似文献   

18.
移动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的代表成为"数字阅读"的主力军.但由于数字媒体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征,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都受到很大冲击,呈现碎片化、浅层化趋势.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提供阅读服务的重要阵地,如何构建智慧阅读推广体系,帮助大学生形成智慧阅读机制,是一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大学教育成效的重要事...  相似文献   

19.
阐述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甄别更难,地方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但社交媒体"消费者即生产者""用户生产内容"的特性也为地方高校主动建构与塑造自身形象提供了机遇。提出通过构筑媒介信息环境、借势、造势等方法进行矫形和塑形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历史起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资源,彰显着独特的历史特征和时代价值。在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播效果,但同时也应注意融媒体把关人缺席、信息碎片化、传播者媒介素养不足等问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影响。要着力共建、共创、共馈、共治实现媒体融合,优化媒体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增强互动反馈、净化传播途径,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播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