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校长权力不同于校长职责、学校权利和校长权利,它是一种公共权力、委托权力、制度权力和职位权力,这一性质是确定校长权力边界的主要依据.同时,对校长权力边界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校长权力应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共性;校长权力应受到"监督"而不是"限制";校长权力应与校长责任一致;校长权力应与国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及文化传统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校长的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即奖赏权、强制权和法定权为校长的"硬权力",感召力和专长权为校长的"软权力"。校长权力是集"硬权力"和"软权力"于一身的。  相似文献   

3.
民办高校校长权力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权力来源可分为个人资源与组织资源。较高的专业水平与领导资历,是民办高校校长最重要的个人资源。民办高校校长职位权力由学校董事会依法授予,这种权力必然受董事会制约。投资办学的逐利性扭曲学校董事会的价值观,对民办高校校长权力产生根本性影响。民办高校校长权力的模糊性、易变性、脆弱性等特征,影响权力行使,降低权力运行效率;而其独立性特征,则是民办高校在体制机制上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应优化民办高校校长权力资源,改变办学目标,使民办高校董事会转向正确的价值追求,对校长权力施以正常、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校长权力行使生态呈现出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控制越来越严,校长管理学校的自主权、安全感缺失等特点。校长权力缺乏法律授权、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影响等是形成上述生态的基本原因。优化校长权力行使生态更应该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校长选任制度,精简机构,明晰各方权力边界,建立校长权力清单,建设对校长权力行使的制衡系统等。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校长的权力属于“公共权力”,源于人民和社会。源于自身的素质和人们对服务的需求,其权力具有工具性、强制性、服务性等本质特性,受到权力的特性、人自身的利益驱使、校长的不良心理、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等障碍因素的影响。因此,校长个人应当正确认识权力的本质,树立科学的权力观,坚持权力行使的正确原则,政府、社会、学校应当建立校长权力的有效调控与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力大小及其规约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鲍传友 《教育科学》2004,20(4):51-53
对于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权力的大小,一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本文从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权责是否对等、校长权力空间和教育活动中的其他主体的权利体现程度、有无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衡量校长权力大小,从而得出校长权力过大的结论,并从加快学校立法、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加强校长培训等方面出发对合理规约校长权力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牛津大学和斯特灵大学治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的分析,发现两所大学治理都是以权力共享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权力的制衡,且校长充分参与到大学决策体系之中,但两所大学在制衡机制的具体设计上仍存在差异。由此给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启示是:"权力共享"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理念,以"权力共享"为基础的制衡是大学应对竞争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教师聘任制实施后,教职工在劳动关系中客观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校长的权力却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扩大。如果不对校长的权力实行有效制约,就会使教师聘任制度走向反面。应采取以下五项措施加强对校长权力的制约:落实校长选聘制、校务公开制;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实施校长负责制;强化对校长的监督约束机制;提升教代会、教育工会、教师协会的权力,使教职工寻求到与校长权力形成均势的利益支撑者;提高校长自身的修养。  相似文献   

9.
校长的威信不仅受职位赋予的权力性影响力的影响,而且更受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影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不仅要充分运用职位赋予的合法权力,发挥权力的影响力,实行有效控制,而且还应善于发挥自己的品格、才能、学识和情感等方面构成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与权力性影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校长要使自己的学校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树立较高的威信,就要努力提高和增强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业务素养和身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李明 《教师》2011,(33):14-15
校长的权力是实现学校管理既定目标的强制手段,作为一名校长应正确稳妥地运用所拥有的权力,合理适度地对下属授权,同时还必须讲究非权力因素的正确运用,使这种校长的权力和威信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