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瑜  王晓燕 《考试周刊》2014,(23):81-82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李照国《黄帝内经》译本进行了评析。从译者所处的翻译环境、译者对自身的适应,以及对出版商与发起人的适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分析了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说明了李译本成功的原因在于译者对其所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及译者在翻译时所做的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韩佳 《文教资料》2021,(1):17-19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作品,在中国译介和出版的过程,反映出以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中,各主体之间适应、选择、对话、协商的过程,折射出中国翻译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翻译生态学理念,关照文学作品的译介过程,有助于分析翻译生态环境中诸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了解译本诞生过程中译者受到的来自翻译群落各主体的"干涉",有助于厘清译者责任,构建平衡和谐的翻译生态。  相似文献   

3.
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45-14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主要研究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即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和外部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如何影响翻译活动及翻译行为。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质相一致,要既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选择。该文就儿童文学作品Stuart Little汉译本的翻译实例出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尤利西斯》刘象愚译本与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等译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译本发行的同时还出版了一部翻译札记,这一现象正是现代翻译研究所谓的“深度翻译”。此外,译本的译者前言、注释、文内信息增补、附录等内容也都是“深度翻译”的具体表现。刘译深度翻译策略的运用不但对小说的普通读者具有帮助,更为文学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和借鉴。诸多副文本在《尤利西斯》翻译中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及实现多元文本互现等积极作用。刘译《尤利西斯》深度翻译的内容大多是适用并可接受的,但少部分内容对翻译和文学本身而言则有多余之嫌。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金介甫英译《边城》的译者、译文与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研究。金介甫作为译者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与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三维"转换方面,译者在语言维对原文语言多层次、多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该译本的突出优点,译者通过厚译、细译和异化归化的灵活运用,适应了原文的文化系统;在交际维,译本在个别地方存在改进的空间。总的来说,该译本充分体现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具有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三种译本的对比得出结论,青年翻译者必须学好母语中文,同时要充分发挥字典的功用,把字典作为翻译工作的良师益友,此外在翻译时必须注意文章的文体。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三种译本的对比得出结论,青年翻译者必须学好母语中文,同时要充分发挥字典的功用,把字典作为翻译工作的良师益友,此外在翻译时必须注意文章的文体。  相似文献   

8.
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关于书名、地名、人名、称谓、药名、节日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就两个译本在传达原文语言和文化信息方面提出了看法。两位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对饱含中国特殊文化内涵的"名"作出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翻译生态学的视角入手,通过对比《暮光之城?破晓》大陆译本和台湾译本的语言差异,分析了影响译本语言的主要翻译生态环境因素,揭示了译文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运动中的核心和先驱作品,对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青年影响甚广。作为文学经典著作,中国的许多翻译研究者都对该书进行了翻译并出版。本文根据王宏印提出的"文学翻译批评"的工作标准对黄锦炎译本和范晔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找到译著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翻译理论与语言学的发展一直联系紧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边缘学科"认知翻译学"。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巨大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翻译体现了大量的认知机制。本文以认知翻译学的主要观点"体验观"、"多重互动观"及"创造观"为视角,分析电影片名翻译背后的识解方式,以期为片名英译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信息交流的不断需要,英汉互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交流、合作之间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特别是英语习语与汉语谚语之间的翻译,如果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人们更高地理解原句的含义、更好地达到交流合作的效果意义重大。本文就笔者的一些学习心得以及日常总结,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简要概括一下习语翻译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为英汉互译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翻译活动及人们对翻译理论的思考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多样化加强,各国之间交流和合作更加的密切,翻译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今的翻译研究更是向着多维度、多视角的方向发展。语用学的理论也作为一个新的视角介入到了翻译研究之中。本文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出发,探讨了几个重要的语用学理论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公共标识语英译越来越普遍,但错误也比比皆是,主要包括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分类和分析,作者提出针对标识语有效的翻译策略,即词性转换,结构重组,增译和省译。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规律,本身隐匿于现象之后,只有借助于人类的思维来发现而后服务于人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则是在作文方面的规律的隐匿性。它体现规律存在的客观性,而在英汉互译中,上述的规律体现于其中。翻译固然难,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好坏程度取决于我们努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英汉互译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是一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怎样提高学生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是翻译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清楚地认识到有哪些障碍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翻译质量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7.
翻译工作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频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翻译作为经济交流中的重要内容,一直都是企业关注的重点,[1]尤其是一些企业将同样的广告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宣传时,取得的效果有很大差异,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是翻译导致的,本文就根据功能翻译和广告翻译的概念、特点,对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之争不断,而传统的翻译教材过分侧重技巧的教学,忽视理论的介绍。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翻译教学、翻译作品的评价三个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同层次的作用,在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翻译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理论,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现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借鉴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将翻译教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以此研究学生、教师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对教师这一"分解者"角色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20.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功能翻译学派对文本类型的划分,旅游文本属于典型的呼唤类型。旅游翻译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本,呼唤功能十分明显,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文章从功能翻译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紧扣旅游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实际翻译活动中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以期达到"诱导"读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