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技术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附魅技术,但自从它与现代科学相互结合后,就走上了祛魅的道路。祛魅是现代技术的主要特征,但祛魅后的现代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精神的匮乏以及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后现代的技术必须采用人、技术、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自然观,走技术返魅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大学社会责任是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应承担的独特的使命与责任。大学责任既不同于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又超越大学的社会义务。大学的社会责任有边界,又是有序的、发展的。大学只有准确把握“社会责任”的内涵,才能担当起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全方位服务和引导社会的发展”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大众文学走了一条吊诡的路线。新文学发生后它被贬抑而至边缘化。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诞生后,尤其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发表后,大众文学的艺术形式成为新的美学追求。在当代文学发展的60年间,大众文学基本分为两个时期:前30年是一个对大众文学的转译和政治文化赋魅的过程;后30年则是打破文学一元化、大众文学渐占上风并祛文学政治文化之魅的过程。大众文化/文学的众神狂欢的时代在世纪末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势利的教育造就了祛魅的教师,过度世俗化的教师角色使教师崇高的身份充满了危机。因此,教师角色必须返魅,教师必须勇敢地踏上自我救赎与自我超越之旅,体现崇高,体验良心,体悟智慧,召回并彰显师之魅。  相似文献   

5.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把人类抛入一种二律背反的价值处境中,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离,这种价值处境就是韦伯所言的祛魅化世界。责任伦理是应对祛魅化世界的有效路径。提倡责任伦理精神,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实践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困境,而新课程诉诸于外的“增权”、“赋能”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的世俗化,即“祛魅”。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教育的应然品性也许应当适度地“返魅”——一种“理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8.
祛魅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从建构走向解构,经典文化遭到颠覆,低俗文化借助快媒流行,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教育阵地处于失守状态,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成功观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针对三大教育缺失,提出三个维度的重构——民族道德、民族文化、情感价值观,明确返魅文化实现的途径和内容载体,从文化的角度实现从祛魅到返魅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到近代机械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并由此引发环境危机的全面爆发。因此,环境危机的解决也需要自然的“返魅“,即在科学的基础上重建自然观的技术、伦理和审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实践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困境,而新课程诉诸于外的“增权”、“赋能”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的世俗化,即“祛魅”。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教育的应然品性也许应当适度地“返魅”——一种“理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11.
在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论视野下,"家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环境的单向认知,表现为个体存在与环境之间互为对立的关系。菲利普.罗斯通过对现代少数族裔的精神离乡、漂泊、生存的关注与反思,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批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误区,为现代人的和谐回归指明了方向。罗斯小说的主题赋予了传统家园叙事模式以现代性背景下的生态内涵,他通过批判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对立和分裂,力求改变个人对自我与世界的传统认知及存在方式,达到存在与世界的一体性,体现了罗斯作品对人文生态美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史上悲剧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现代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只是一些普通人物,它更多地把我们引向对社会本身的思考.菲利普·罗斯的<愤怒>是一个地道的现代悲剧,其主人公马科斯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不仅架构了悲剧主体,而且充分表现了马科斯的悲剧性格.悲剧意识是悲剧作家创作的必备前提,<愤怒>中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宿命观、自我意识和悖论上;而其深层意叉则在于,战争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这种悲剧意识也是犹太大屠杀在作者意识中的延续与回荡,是作者忧患意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归隐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意隐"和"身隐".在<退场的鬼魂>中,主人公祖克曼的归隐是一种"身隐",而其文学导师纳诺夫的归隐则是"意隐".菲利普·罗斯所追求的是"身隐"后的"意隐",既不同于祖克曼的也不同于纳诺夫的归隐.这种归隐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省"意识,主张文学上的"归藏",即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开创一条文学新路.罗斯的归隐在政治上体现为不主张追随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而主张韬光养晦、避世求安.这种归隐思想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罗斯在《普通人》中通过一个老人的内心思索过程的叙述,展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中,听凭性本能的驱动、不顾家庭和婚姻、抛弃传统文化和宗教观念、在破碎的艺术中寻求生命意义,这些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都经不起死亡的锤击,也无法支撑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相反这些后现代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带给普通人更多的是孤独、焦虑、空虚、乏力。相比而言,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却显现其独特的光芒和力量。然而,回归传统却十分艰难。尽管如此,菲利普·罗斯力图在后现代和传统的交织之中找到一条生路。  相似文献   

15.
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彰显出强烈的死亡意识。小说刻画了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焦虑、恐惧的心态,也叙述了主人公力图超越死亡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体现了罗斯在哲学意义上的"先行到死"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是相通的。"先行到死"观源自于罗斯自身的犹太性,其最终意旨是"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6.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新现实主义大潮的来临,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文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秉承了亨利·詹姆斯和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吸收了犹太传统的反本质主义,将传统现实主义的实体性真实观改造为对话性真实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现实主义.由于罗斯等一批作家的成功实践,新现实主义已经成为新世纪极具活力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作为现当代文坛上的一个大家,他的作品风格与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着迥异的风格。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写作无论是结构的布局还是语言的运用上都是由于他深深的受着古典诗词以及明清小品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冰心是"五四"运动后第一批走上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文学写作中,她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冰心作品的学者不难发现,她在文体形式上进行了诸多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使其作品呈现出跨文体写作的姿态,《小桔灯》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以其为例,以期在跨文体写作视域下探究冰心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Literary scholars use specific critical lenses called topoi (Fahnestock & Secor, 1991) to read literature and write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these texts. Literary topoi are used in the discourse of modern college literature classrooms (Wilder, 2002)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grades in students’ literature classes ( [Wilder, 2002] and [Wilder, 2005] ). However, research shows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generally unable to justify their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Marshall, 2000). In this study, six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taught a strategy to recognize and use topoi to form an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n write an argument to support that interpretation. Three of the students were taught to recognize repeated examples of single patterns of symbolism and imagery that support a theme, i.e., the ubiquity topos. The other three were taught to recognize opposing patterns of symbolism and imagery that support a theme, i.e., the paradox topos. All participants were then taught to form arguments based on the topoi, to utilize direct quotations to back their arguments, and to write “tie-in sentences” that link the quotations to the writers’ arguments. Instruction about these topoi resulted in higher quality argumentative essays that provided more textu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相似文献   

20.
文学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就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中艺术感觉与生命体验、艺术发现与审美想象、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等可以说是文学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行为。认识这些心理行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运行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