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首届学术论坛暨“第七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会议的召开,对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对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会议对于中国成人教育新常态、成人教育学科新常态、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新常态的概念的认知与把握,对新常态内涵的廓清与前瞻,对新常态机制的探索与设计,无不对现在与未来中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学科、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重新明晰发展目标定位、彻底创新培养模式、加大质量监督力度三方面,思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侧如何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我校近三年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为调查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我校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新常态下我校如何做好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晖 《教育教学论坛》2019,(21):165-16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举、强国之道,有利于中国产业、企业、分配等方面的结构优化。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经济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是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要把培养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基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双创"实践平台的优势,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最后,给出在新常态下构建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职业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提供者,必须在宏观上紧扣这种变化中的社会需求、转型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危机尚未消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缓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已然构成改革的瓶颈。为了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重新确立以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为首要目标;以实践为核心重建彰显专业学位特色的培养模式;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政策执行和管理服务与研究生多元需求滞后、错位的原因。介绍了中山大学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做法与经验,认为高校管理部门应当树立“多元需求-多样服务”理念,制定符合校情实际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建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常态发展机制,做好为每一位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服务的制度、资源、信息准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十一个方面总结归纳了近些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即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全面部署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简政放权,积极转变治理方式;深化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深化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调整学位证书制发方式;改革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管理办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呈现接受度高、招生人数逐年上升、重视培养质量和进入网络学习时代等新常态,文章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入学条件、培养方式、课堂学习、实践安排、学位论文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社会机构、人才市场等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也进入了一个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发展阶段,急需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科研人才队伍。高等教育大众化常导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水平良莠不齐。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为例,采用国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多种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并改革研究生课程结构,探索了研究生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新常态的驱动力,在这种新形式、新要求下,加快培育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题组多年来培养力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经验,就如何能够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积极性、以及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