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认知风格对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采用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镶嵌图形测验对45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专业认同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专业认同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隐性逃课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1 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专业认同负向预测大学生隐性逃课;(2)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分别在专业认同和隐性逃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生命意义感、自我控制在专业认同和隐性逃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专业认同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重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育,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减少隐性逃课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日益频繁,尤其是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几乎涉及大多数学生,它给学生、教师、社会等都带来危害,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像显性逃课一样引起老师、学校、社会的重视。在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的基础上,从内外因素方面提出减少或避免隐性逃课现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大学生逃课越演越烈,导致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下降,甚至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如何解决大学生逃课,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进一步探究解决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力求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  相似文献   

5.
逃课可分为三种: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假性逃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学生逃课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爱的需求,需要被注意,对教室感到恐怖,对他人的爱憎等。对逃课行为的错误归因可能会导致危险的后果,只有正确归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逃课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逃课已由一种简单的教育现象发展为一种不得不解决的教育问题。从大学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及新时期大学生的一些思想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河南大学五个调查小组的数据发现,大学生逃课是一个普遍现象。逃课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理性选择,可能是无奈之举,也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逃课对逃课者本人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逃课者会产生焦虑不安和患得患失的心理;事后要采取补救措施;影响逃课者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挂科的可能性增加;养成不好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习惯。最后,从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了降低逃课率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影响其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大学生功利主义的学习观、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及尊重意识的淡化是大学生逃原理课的深层伦理因素,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是解决原理课逃课现象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少关注隐性课程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分别论述隐性课程的内涵及作用,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该影响提出通过隐性课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创业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因素。本研究通过分析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具体作用,探索如何开发隐性课程促进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隐性课程开发应在以学生为本、整体统一、动态变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以实践活动、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和学科教育为载体的隐性课程体系,以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发展完善和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