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航乐 《海外英语》2022,(10):16-17
文章以电影《八佰》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出发,探讨了电影字幕翻译实践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影视翻译提供借鉴,促进国产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在电影字幕的翻译过程中,很多时候并非是按照外文原声带中的直译进行字幕翻译,更多的是建立在语言本意的传达和语言功能一致的状态下完成字幕翻译工作。基于此,围绕美国迪士尼制作的电影《冰雪奇缘》展开讨论,进一步分析《冰雪奇缘》这部动画电影的字幕翻译是如何应用目的论完成相关翻译工作的,以建立在功能主义基础之上的目的论为整体背景,以此来提出目的论指导下《冰雪奇缘》电影的字幕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馥言 《英语广场》2023,(17):21-24
《长津湖》自上映以来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该电影在西方电影市场的成功与优秀的字幕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语言的差异,外国观众可能会在欣赏中国影片时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从层次转换和范围转换出发,研究电影《长津湖》的英译字幕,以期为国产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电影作为多模态文本,通过衔接语言、图像、声音、背景音乐等各种符号资源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字幕翻译时也同样需要考虑多模态。本文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来分析电影字幕翻译,通过文化、内容、语境与表达四个层面来探究《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研究在电影字幕中多模态话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文章中,作者尝试以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指导电影字幕的翻译过程。以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字幕翻译的翻译纲要,并采用诺德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对原文和译文中的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最后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为其提供了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静 《现代英语》2023,(20):111-114
字幕翻译应以译语观众为中心。交际翻译是著名翻译大师彼得·纽马克的核心翻译思想之一,该理论注重译文读者现象,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影或电视剧的字幕翻译中。文章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以情景喜剧《老友记》字幕翻译为案例,分析字幕翻译意译、替代、增译、减译的策略。文章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英语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影视作品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传播媒介,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因此字幕翻译也成了保障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以卡氏翻译转换理论中的范畴转换为依据,从结构、类别、单位和内部体系四个方面分析电影《长津湖》字幕翻译中的难题,探索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在字幕翻译领域中的指导作用,以期为未来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电影成为了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种,而电影字幕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目的语观众对于电影所要表达含义的构建,本文试图分析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目的论"在电影《楚门的世界》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其翻译的因素,从而为电影字幕的翻译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雯灏 《海外英语》2013,(7X):130-131
在电影事业蓬勃发展以及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电影字幕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受到时空、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字幕翻译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探究其翻译策略的重要性遂日渐凸显。该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对电影《一九四二》的个案分析,举例说明字幕翻译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一种综合视觉与听觉的现代艺术形式,担负着国际语言交流、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展现社会风貌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电影字幕翻译也就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成为电影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等翻译形式,有其独有的特点。以电影《12怒汉》为例,研究字幕翻译的特点,总结主要的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