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意象,是无数失意文人的梦想,是文人解除失意痛苦的内心渴望,这就是“渔父”。渔父是集智者、逍遥者、超脱者于一身的隐士化身,是中国身在儒家心在道家的文人之精神寄托。中国文学“渔父”这一意象经过了《诗经》、姜子牙、《庄子》《楚辞》这样一个由实到虚逐渐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词中出现了数量不少描写"渔父"形象的诗词,非常具有典型性,渔父形象成为唐人心目中的隐逸高人和超然洒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的生活代表。分析了唐人诗词中的渔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生活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渔父的人物形象,通常被解读为道家的隐者。而实际上,渔父的身上带有许多儒家隐士的特质。通过与严子陵等人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渔父和屈原在思想本质上的同一性:一个用激烈的沉渊行动来明确个人志向,一个用坚定的疏离世俗生活来显露个人品行。把渔父的形象理解成为是一个懂得处事哲学的儒家智者,比理解成一位退隐、避世的道家信徒合适得多。  相似文献   

4.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相似文献   

5.
海子诗歌中所开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及其所彰显的个人风格具有深沉的悲剧特质。他无论在诗艺领域的勤奋探索和执著追求,还是痴狂坚决的身体书写,都透露出非常的悲情特色。他诗歌中所展现的悲剧情结及其生发的至真、至纯、至悲的诗歌意象是探讨其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一生写下了很多成为千古绝唱的诗词。她的诗词中有许多独特的、耐人咀嚼的意象。“舟船”作为古代诗人经常寄寓情感的一种审美意象,也出现在了李清照词中,并且赋予了新的文化意蕴,承载了她的五味人生,寄托了她漂泊、忧愁的心绪。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的“舟船”意象的文化解读,旨在折射她的百态人生和她所处的动乱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嫖"作为唐宋文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文人的创作激情,丰富了唐诗宋词的内容,而且也成为了文人失意后最惬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当代小说中的“鞋”——当代文学的意象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传统看,"鞋者谐也",鞋有性的意味。当代作家在作品中赋予鞋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冯骥才的《三寸金莲》中的鞋,是文化批判的证明;刘庆邦的《鞋》与红柯《靴子》中的鞋,是柔情的证明;而苏童的《回力牌球鞋》与朱文颖的《高跟鞋》是时尚的证明;而韩少功的《鞋癖》则是历史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魏晋时期的政治纷争使得无数士人无谓丧命,对士人阶层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威胁,他们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不仅他的小说享誉海内外,其散文创作也是成绩斐然。其散文数量颇多、角度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感情真挚。本文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分析贾平凹散文中的阴性审美意象,并从心理学、文化根源角度近一步分析贾平凹散文的阴性审美意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涉及爱情生活的作品中,对“墙”的描写是一个常见现象.然而,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却非常深厚,因为它已经形成一种意象,并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化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常读常新,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人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在重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细加品读玩味,产生一些疑问,疑问一:探寻桃花源的对象,为何设置为渔人?其中有无深意?疑问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农耕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疑问三:阐述桃花源物产的丰富,列举“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美池、桑树皆系生活之必需品,那么,举“竹”的用意何在?于是笔者试着从作者的经历、时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现象的积淀等角度来探疑解惑,探寻《桃花源记》中“渔人”“桃花源”及“竹”等文化意象的深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上自先秦,下讫五四,期间有数千年之久。在这数千年间,作家如林,作品如海,形成了底蕴非常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些文学作品也成为我们今天精神食粮的一道美味佳肴,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酷爱"墓庭的光景"。这类关涉着生命和死亡的"终极性意象",显露出诗人灵魂深处发生的断裂。写诗的徐志摩,与读社会学的徐志摩,扞格牴牾,使他感受到一种走不出的巨大悖谬。苏珊·朗格睿智地指出艺术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之间的"同构"性,这与诗人生命"同构",且由此可洞悉诗人灵魂隐秘的意象,对徐志摩来说,就是坟墓。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认为爱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并把这种生命力寓于艺术中让其成为创作的动力与命脉。本文从厄普代克小说中主题入手,揭示了其潜在的欲望情结,并借此开始了对生命的扣问。  相似文献   

16.
在福克纳的一生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表达的"南方情结"最成熟,批判性最强。学界的讨论忽视了其中的微妙复杂性,存在把"写作作者"与叙述者、人物混为一谈的现象。从文化元语言考察,在对待"南方情结"的态度上可明显区分出三类南方人:第一类以老一代小镇人、黑人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属于狭隘的地方主义,盲目维护旧南方的一切;第二类以新一代小镇人即叙述者"我们"以及艾米丽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包含了对旧南方的部分批判,局限较大;第三类以作者为代表,其南方情结包含对南方文化全面深刻的批判。这三类人,大致对应着美国特定时期社会中不同人群对待"南方情结"的现实态度。  相似文献   

17.
“花”是李清照词中的主要意象。本文从三种“花”的内涵及词人写“花”的文化心理两方面对李词中的“花”意象进行解读,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石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6):29-30,51
“意象”概念是中国古代诗学核心概念之一,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的。刘勰身处南朝,当时诗学思想对他影响颇多,而他本身又有着独立的诗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意象”概念的提出必然显现出自身的表现层次,而不该是突兀地提出,对于这一层次的诗学逻辑,需要做深入的探寻。  相似文献   

19.
麦尔维尔在《抄写员巴特比》中描写了19世纪的美国在工业化上升时期中人们在"高墙"威逼下的生存状态,同时小说也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自私。这部作品从"墙壁"这一意象出发,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有形墙壁并且暗示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对人类精神和灵魂的无形束囚和禁锢。通过对"墙壁"意象的解析,麦尔维尔对美国社会现实和工业文明所做的尖锐批判被鲜明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彭德正 《小学语文》2014,(10):12-13
《男儿何不带吴钩,说带钩》是2014年5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文史”专栏上国防大学黄宏教授的一篇文章。文章对带钩的名称、分类、工艺到名人轶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作了详尽的解说。文末引用李贺《南园》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两句诗。黄教授说:“这里的吴钩指的应该就是带钩。当然它并不是用于系束腰带,而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即陪挂刀剑的带钩”。尽管黄教授说“它并不是用于系束腰带,而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即陪挂刀剑的带钩”,但笔者以为,黄教授的说法依然有误,这句诗中的吴钩不是带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