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网络欺凌者及负性生活压力大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江西师范大学、宜春学院等四所高校1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网络欺凌者自杀意念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网络欺凌者,男生高于女生、有留守经历学生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有自杀意念倾向者网络欺凌行为、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倾向者;男生、有留守经历、网络欺凌、人际关系障碍、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无目标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研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对预防其自杀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641名高校学生进行自杀意念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在不同学历、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失恋过、有无性经历、不同压力情况、有无安全感、是否目睹或亲身经历家庭成员有暴力行为、目前为止是否有过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且与自杀态度、社会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达到差异水平。由此提出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控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关注特定阶段和特殊群体的学生四个方面着手,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率,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杀的有效预防和危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自编自杀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I-90)、Beck抑郁问卷对我院124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通径分析探索自杀意念与各类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0.25%的高职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女生略高于男生,大学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应制定和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降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通过整体分层抽样方法对唐山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大学生的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总体上有焦虑的人数比例为19.27%,有抑郁的人数比例为24.22%,有自杀意念的人数比例为11.72%;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无性别、年级、宗教信仰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焦虑水平存在差异,但在抑郁与自杀意念上则无明显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有差异,但在焦虑、抑郁水平上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编大学生自杀意念筛查问卷,对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5%;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在人际关系因子上得高分;低年级大学生在问卷得分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在躯体感受因子上更容易得高分。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留守经历中职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以及探索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在留守经历与中职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针对贵州某中职学校1551名学生自杀意念机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显著低于、自杀意念显著高于一般中职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留守经历与中职生自杀意念之间,社会支持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在留守经历和中职生自杀意念之间链式中介不显著。在教育实践中,可借助父母、同伴、教师、政府和非营利性社会机构等一起参与完善留守经历中职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此降低他们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更好地预防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在维普数据库中,以大学生、自杀意念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判断自杀意念的标准不一致,测查自杀意念的时间段存在区别;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抑郁、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应激等;自杀意念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欠缺,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探讨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生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况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情感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全校新生进行群体心理测评.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自杀意念的情感影响因素.结果:艺术和管理类别学生负性情感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学生;管理和文学类别的学生正性情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女生的正性情感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正性情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女生的情感平衡得分明显高于男生.无自杀意念学生的负性情感高于有自杀意念学生,自杀意念学生情感平衡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学生.以上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情感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B=-0.57,P=0.000);而理学与城市生源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B=0.84,P=0.046;B=0.31,P=0.040).结论:理学和城市生源的新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大,而负性情感得分高的新生是自杀意念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地处经济特区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择业心理和危机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积极的;(2)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关系的处理以及择业心态的调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3)在成长过程中,有40%多的被调查者表示曾有过自杀意念,且近1/3的自杀意念发生在中学阶段,但付诸自杀行动的只占极少数。最后,就如何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成人一般希望量表(ADHS)对348名大学生的有效样本进行调查,探讨生活事件、希望特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希望特质呈显著负相关。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低希望水平被试比高希望水平被试更容易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因此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消极自杀意念之间起着显著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模型提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自身心理保护机制的建设,从积极心理角度来减少和防御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11.
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我们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我校全日制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的学生占27.76%;心理健康者占55.87%。男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8,P=0.029);城乡学生UPI三类筛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9,P=0.434);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学生UPI三类筛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1,P=0.489);二、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一、四年级。我校大部分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良好,但仍有相当数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二、三年级学生,应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至少与普通人群相当,甚至高于普通人群[1]。而大学生自杀死亡的案例,则经常见诸于媒体。自杀不仅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且常常是导致校园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自  相似文献   

13.
自杀危机评估包括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或缺陷、严重应激事件等)和自杀过程的线索(自杀意念、情绪行为异常等)评估,自杀危机预防关键在于通过心理测验、培训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和心理健康课,及时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并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某高职医学院2019级新生心理普查中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大部分是家庭原因导致,包括重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暴力、缺乏父母陪伴、重男轻女思想,同时也包括一部分其他原因。高校辅导员应构建一个从原因入手寻求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策的框架,力求为今后辅导员与有自杀倾向学生谈话打开思路,提高谈话效果,以期降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全校新生进行群体心理测评.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自杀意念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结果:敏感、怀疑、忧虑、独立、紧张、适应与焦虑型、懦弱与果断型7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聪慧和有恒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B=-0.22,P=0.000;B=-0.14,P=0.000);而忧虑、独立和紧张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B=0.18,P=0.000;B=0.12,P=0.001;B=0.23,P=0.000).结论:人格忧虑、独立性高和紧张是学校新生产生自杀意念的不利因素,而人格聪慧、有恒和实验是预防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UPI对广东某高职院校的2007、2008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探讨高职院校新生心理档案后危机干预模式的建立.结果显示有32.28%和21.47%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需引起关注,3.27%和1.85%的大学生具有自杀意念.实践证明运用UPI来进行心理档案建设和新生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是有效的法.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而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实现自杀的外显行为.以大学生中自杀意念预警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发现,内外向、神经质、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选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对河南省1 08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1 086名高中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重新关注计划和积极重新评价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接受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自我责难和接受在文理科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自杀意念与沉思、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呈正相关,与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3)灾难化、积极重新评价、沉思、理性分析四个因子对自杀意念有重要预测作用。因此,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与自杀意念有密切关系,认知情绪调节中的灾难化策略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最好认知指标。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在江西省某高校随机选取的1000名贫困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周检出率为15.27%,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05);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10,P<0.01);心理弹性在生活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R2=0.032,△F=40.163,P<0.01)。因此,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可以作为高校贫困生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引发高职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性因素,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有效预防自杀的发生,甚至是次生危机的发生,提高预防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