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管理中一定要有"制衡"机制。坚持分工的原则,各司其职的原则。西汉宣帝时有一个丞相,叫丙吉。丙吉当丞相以后,有一天去长安城外视察。出城不久,路上有打架斗殴的。一个人把一个人打死了。人们  相似文献   

2.
《汉书·丙吉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代一位名叫丙吉的宰相,有一次外出巡视,遇到路人打架伤亡,有人拦轿喊冤.丙吉问明缘由后却绕道而行.后看见一头牛在路边不断地喘气,他却立即停下米,刨根究底,仔细询问.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不理会,却对喘气的耕牛如此关心.丙吉说:"打架斗殴,由地方官吏负责,我不能越权处理.天尚未热,而牛喘气异常,就有可能发生了牛瘟或是其他有关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事情地方官吏一般又往往不太注意,因此我要查问清楚."  相似文献   

3.
“万年教子”的故事出自班固的《汉书》。陈万年是西汉时相县人。他官运亨通,最后升任太仆,位居九卿,炙手可热。他“成功”的秘诀是谄媚。有一次,当朝丞相、皇帝的外戚宠臣丙吉有病,高级官员们都去慰问,当然陈万年必不可少,客人们陆续离去,惟独陈万年在丙吉的病榻前甜言蜜语,极尽奴颜卑膝之能事,以博丙吉之欢心。后来丙吉病重,汉宣帝亲驾问候。当问到谁能担当大臣之职时,丙吉毫不犹豫地保荐陈万年。结果陈万年飞黄腾达,升为御史大夫。几年后,陈万年病笃,他把当时任“左曹”  相似文献   

4.
历以宁 《教书育人》2007,(11):70-71
在现代管理中一定要有"制衡"机制.坚持分工的原则,各司其职的原则.西汉宣帝时有一个丞相,叫丙吉.丙吉当丞相以后,有一天去长安城外视察.出城不久,路上有打架斗殴的.一个人把一个人打死了.人们看见丞相路过此地,赶紧跪在地下拦轿喊冤.丙吉坐在轿里问怎么回事?别人说打架斗殴把人打死了.你猜丙吉说什么话?他说,不要管他,绕道而行.绕过去了,走了不远,看见一头牛蹲在地上直喘气.丙吉就喊停停停.他下了轿,围着这个牛左看右看,转了好几圈.牛怎么喘气呀?回来后别人就说,这个丞相看见打死人他不管,看见一头牛却这么关心,难道牛比人还重要吗?你猜丙吉怎么说?他说,因为我是丞相呀,路上打架斗殴,把人打死,这是地方官管的事.丞相关心的是天下大事.现在天气还不够热,这头牛就喘气,我怀疑今年有大瘟疫流行,如果有瘟疫流行,这就是丞相分内的事情,必须问清楚这个牛是怎么回事,好做预防呀.这件事在历史上成了美谈.所以一定懂得,在现代管理中,不但要有制衡,而且要有分工,要各司其责.  相似文献   

5.
唐金龙 《师道》2009,(12):38-38
西汉宣帝时有个十分有名的宰相,名叫丙吉。他有一句名言:“宰相不亲小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清理道路引起群殴,“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但是,  相似文献   

6.
"管"与"不管"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汉代一位名叫丙吉的宰相。有次他外出巡视,路人打架发生伤亡,有人拦轿喊冤。丙吉问明缘由后却绕道而行。后来看见一头牛在路边不断地喘气,他却立即停下来,刨根究底,仔细询问。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他不理会,却如此关心牛的喘气。丙吉说,打架斗殴,由地方官吏负责,我不能越权处理。天尚未热,而牛喘气异常,就可能发生了牛瘟或是其他的有关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事情地方官吏一般又往往  相似文献   

7.
汉宣帝时,有一位丞相叫丙吉,他的口碑极好,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说他很有能耐。丙吉在听到对他的评价后微笑道:“什么叫能耐?我以为,能是有本事,有能力,耐是既要忍,还要有耐性,忍得了,耐得住,两样加起来才叫有能耐。”  相似文献   

8.
包春华 《江苏教育》2005,(2A):26-26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汉代一位名叫丙吉的宰相。有次他外出巡视,路人打架发生伤亡,有人拦轿喊冤。丙吉问明缘由后却绕道而行。后来看见一头牛在路边不断地喘气,他却立即停下来,刨根究底,仔细询问。随从觉得很奇怪,问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他不理会,却如此关心牛的喘气。丙吉说,打架斗殴,由地方官吏负责,我不能越权处理。天尚未热,而牛喘气异常,就可能发生了牛瘟或是其他的有关民生疾苦的问题,这些事情地方官吏一般又往往不太注意,  相似文献   

9.
巴金先生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情感想倾诉,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当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情感想表达的时候,要学生们"硬写",造成的结果便是如"无米之炊"和"无病呻吟"般的痛苦和苦恼。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感动……一系列以"微"为标识的社会现象,或让我们被动陷入,或让我们主动投怀,痴迷其中。和着"微"时代的脚步,"微"教育也款款而至。微课、微课程、微型课题或微研究……一系列以"微"为标识的教育创新,或让我们卷入其中,或让我们主动跟进,欲罢不能。"微研究"何以感染、打动我们?释义"微"字,或许可见一斑。"微","微乎其微"也。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