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蒋阳芬 《考试周刊》2011,(10):34-35
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保全原文的风格,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文章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动态顺应在文学语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也为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翻译活动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也受到语言顺应理论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虞美人》的英译从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交际世界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译文是如何来顺应原文的意境的。  相似文献   

5.
蒋卓颖 《海外英语》2012,(18):151-153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对语言做出动态的选择的过程。翻译本身也是一种选择的艺术。从语境顺应的视角出发,翻译可以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语境顺应的过程。该文意在探讨语境顺应论对翻译的阐释力并试图在此理论上建构能解释翻译现象并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6.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艺术行为,其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进行探讨对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婷玉 《考试周刊》2010,(44):23-24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了翻译时要怎样进行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以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旨在对翻译的语境顺应理论进行新而全面的阐述.力图使其更加全面、客观和实用.从而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8.
刘知洪 《英语教师》2022,(10):170-172
分析余珉汉译《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引言”里的译例,触发关于文学翻译的一些思考: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究竟该重视什么?什么样的汉译文才有生命力?如何实现汉译文有效传播?就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译文接受及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作探讨,主张文学翻译中充分发挥译者积极主动意识,顺应汉语文化语境,从而推动英语文学作品在当代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传播,以期能裨益翻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认知。  相似文献   

9.
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英文成语各自的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对翻译的影响也有目共睹。本文从文化语境所包含的诸多因素出发,分析阐述了如何进行成语的英汉互译。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红楼梦》中的同一成语及其在维译本中不同语境下的翻译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观察。通过对作品中翻译实例的分析,研究同一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从中探寻语境对成语维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化结晶,包括成语、谚语、格言和俗语等,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化背景并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化特征。从宗教信仰、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可以看出英语习语的一定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由与服饰相关的传承语素构成的词汇占很大的比例。本文选取从惯用语系统的角度,对由与服饰相关的传承语素构成的惯用语进行举例和分析,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大量的习语。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生观、自然认知等方面的不同使英汉习语产生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发展几千年,其内涵丰富深奥,不一样的语境表现的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文艺美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化,促进了我国艺术、广告、服装等行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语境做了简单的概述,通过中西方文化等差异来对比,得出在运用文艺美学后中国语境要表达的内涵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个性化的居室装饰日益浮出水面。软装饰设计不仅要关注物质、技术与精神的融合,还要让居室的空间环境、陈设、工程结构、工艺与社会意识和文化素质、审美完美结合。使"屋如其人"。软装饰使居室装饰个性化,使主人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文化内涵与居住空间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环境与自我浑然天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英汉成语文化语境虽具有一定共性,但更存在明显差异.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译成语时,只有清楚了解成语的文化语境及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渊源,运用适当方法,才能准确表达其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基于一些文学翻译实例对增益法进行一次新的解读与评价,并尝试对增益法进行一番理论解读。文章征引众家之言,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力图在原有理论与实践上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指向。除此之外,进一步明晰增益法的理论范围,探讨增益法未来发展的模式亦是本文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对于文学文本以及作者思想的解构没有确定的文本要意,主张文本读者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对于文本进行阅读以及理解。因此,解构主义语境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阅读以及理解角度有多种文化阐释。本文主要从解构主义语境对于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自由风潮的影响,汉魏六朝的文学思想产生出一系列极富转折意味的新变,文学情感观中重"缘情"而轻"礼义"的转折便是其中之一。其实质是,魏晋士人要求在审美情感的表达上超越伦理教条的束缚,追求自我感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结合汉代文学浓厚的人文精神及浪漫与理性精神,总结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可归之为:质实古朴,雄浑闳丽。它与先秦既尚文又张扬的多元风格不同,与建安慷慨使气的风格不同,也与江左六朝巧妆绘饰的柔弱文风不同。楚骚精神在汉代文化环境中必然发生变异,“楚汉浪漫精神”不能涵董概括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