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校课程建设是引领人们在追求公共善的过程中超越个人理性,开展课程价值协商与集体审议的过程.公共性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应有形态,蕴含着公开性、平等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公共精神的匮乏,主体意识的缺失,公共空间的不足导致了学校课程建设公共性发展的困境.为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促进课程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公共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提升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拓展学校课程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学校课程建设是引领人们在追求公共善的过程中超越个人理性,开展课程价值协商与集体审议的过程.公共性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应有形态,蕴含着公开性、平等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公共精神的匮乏,主体意识的缺失,公共空间的不足导致了学校课程建设公共性发展的困境.为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促进课程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公共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提升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拓展学校课程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4.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应试的机器或人格畸形的怪胎?还是独立自主、有思想有尊严、充满活力的人?大家心中的答案是非常清晰的。然而现状不容乐观。有人甚至认为,现在的教育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远了,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深刻的反思。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依然有不少学校坚守着教育的真谛,创新着教育的实践。我校“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便努力体现这种坚守与创新。本文则试图通过个性化学校课程的文化诉求与实践形态,从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两个维度来阐述学校的课程文化观与操作策略。一、文…  相似文献   

5.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当前的学校建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学校设施不足、师资队伍不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软硬件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匮乏,教师的生存环境不好,学校管理不力。要走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困境,应努力从国家政策制定和财政实际支持方面保障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配置的完善;努力从学校制度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当前的学校建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学校设施不足、师资队伍不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软硬件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匮乏,教师的生存环境不好,学校管理不力。要走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困境,应努力从国家政策制定和财政实际支持方面保障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配置的完善;努力从学校制度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7.
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程是对原有的活动课和选修课的继承和发展。学校课程的内容分为学校物质文化课程、学校精神文化课程和学校制度文化课程,它具有校本性、多样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学校课程建设应遵循民主开放的原则、因校制宜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目标导向性原则,注意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冯会  雷江华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26-131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三种困境:学校文化是坚持本土内生还是异地移植;是选择一元观念还是多元观念;是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注重校长办学理念的科学性,彰显学校文化的全纳理念;创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态文化,构建特殊学校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合作文化,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9.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诸多影响要素中,国家课程制度的政策支持、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以及对诸多要素进行整体协调的决策机制是关系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应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要素对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影响机制,促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规范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1.
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上海市进华中学在上海“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坚持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理念,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渐形成了数学学科的“龙头效应”,陶艺教育的互通教学,特长教育彰显创新意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并建设形成了以“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指引学生全面成长,促进教师队伍深度发展”为特征的课程良性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对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师以及体育课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结合当前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现状及新课程环境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剖析,提出新课程环境下的体育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仅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善于反思、注重科研。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引发了课程领域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尤其是在课程制度有效供给不足或滞后的情况下,致使课程发展走向了无序。要改变这种状态,重点在于对秩序效能的重新认识。秩序的制度性特点要求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建立"良的""、善的"课程制度,实现课程秩序的重建。制度化秩序建设须加强课程制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提升课程制度供给的意识与思维、增强课程制度的更新与创新能力、完善课程制度实施的操作规范与程序。  相似文献   

14.
王郢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0):141-144
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提出在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前提下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在新的教材建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如此大规模的改革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曲折,文章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科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扩展阶段(1993年以后)、实验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现阶段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受到进一步重视,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趋于拓展和丰富,课程呈现特色化。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今后如何发展,需要在其价值取向上达成共识,因为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基于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课程建设上必然表现出一种倾向性的观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等课程价值取向对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影响较大,呈现出实用性取向、民主与公平取向的特征。所以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趋向是,课程建设采取分权为主、协调统整政策,课程设计采用多方参与基本方式.课程实施和评估重加科举期.范.  相似文献   

16.
张恩德 《教育学报》2008,4(2):70-73
当前农村中小学课程管理面临理论和范例匮乏、资金和人才匮乏的困境。为了改变这一不利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急需好的课程领导引领,在减轻教师负担之中谋求教师发展,以广大农村为根基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共建课程管理共同体,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坐标,规定了学校课程建设以人的现实境遇为现实基点,以人的发展要素为内容维度,以人的现实需要为目标向度,并以唤起人的生命姿态为价值旨趣。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学校课程建设要在哲学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构筑学校课程哲学;在文化层面关注多元化形态整合,弥合课程文化张力;在价值层面坚持以个体人...  相似文献   

18.
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时期遇到的关键问题。为帮助中小学课程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厘清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逻辑,笔者从政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做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分析,梳理了学校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依据和政策发展,提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构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型。  相似文献   

19.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了解和研究关于个人发展的课程思想,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学校课程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学生通过课程去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和提高自己课程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