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简·爱,小说的女主人公,她对罗切斯特的爱,生动地展现了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独立爱情观。她骄横地蔑视权贵,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了自强自立的人格。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最后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又回到了爱人身边,即使这时的他没有了风华正茂的意气,但是她依然爱他,这对她而言已足够。这并非是所有女性都能做到的,因为这必须具备独立的爱情观。作品反映出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显露出了作者的理想,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和家庭中的独立平等及对独立爱情观的倡导。  相似文献   

3.
《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塑造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告白,进而表现一种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念。诗中木棉的爱情口号无疑代表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舒婷看来,这也是最完美的爱情法则。同时,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独立与对封建观念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4.
徐松先生的《新诗鉴赏三步曲》(《中学语教学))2000年4期)介绍了他本人教授《致橡树》的过程:品读节奏美一领悟意境美一比较异同欣赏主题美。笔对这“三步曲”颇为赞赏,以为深得诗歌教学三昧。但在《致橡树》所表现的爱情观的理解上,却与徐先生有些不同。徐先生认为,“第一层从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批驳种种世俗的感情观,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表达了六个否定”,“第一层中六个否定句中的‘不像“不学“不止“甚至’  相似文献   

5.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全诗主要由橡树和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共同表达出了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理想;并且诗人借爱情为载体,表达诗人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舒婷是21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诗人,她最有影响力的诗歌《致橡树》是一首女性的爱情宣言。本文从诗歌本身入手,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女性的独立精神、平等观念、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并且讨论这样的独立意识对现代女性爱情观的树立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美华 《文教资料》2007,(14):95-97
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是一位有着显著地位的诗人.她以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凸显自身的性别意识.其诗歌传达的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念更是为万千女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以其诗作《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探讨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美在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写于1977年.我认为这首诗美在主题,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诗人坚定地提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站"而不是缠绕或靠在一起.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婚恋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上,越来越多的观众被这些婚恋节目所吸引并深受这些节目的影响,通过对这些节目的研究不难发现,当代的青年人的婚恋观越来越有物化的倾向。因此,研究青年人的婚恋观问题,对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剩女"等词看中国女性婚姻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琴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5):116-118
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单身女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因此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称谓也是风起云涌,"剩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流行语最广泛的运用和接受,势必有其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基础,一个新词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也正是就着重以"剩女"为突破点,从词语本身的特点和它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和心理的变革方面略做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多学科研究"问题实际上是个组织问题.即如何组织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开展合作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国内许多社会机构、学术团体以及联邦政府的广泛重视和激励机制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采取措施突破多学科研究发展的组织障碍,成立各类多学科研究中心,改革多学科运作方式和教师招募方法,并已显出成效.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多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表明,我国高校应积极改造组织,突破组织结构性的障碍,建立有利于开展多学科研究的激励或奖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将多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大学"矩阵"中管理和运作的枢纽.  相似文献   

14.
从大学文化的视角看大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学的内在发展规律思考和探索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大学的问题,是我国大学发展与改革的关键。从大学文化的角度解读大学,提出大学是哲学的、大学是科学的、大学是文化的以及大学是艺术的。  相似文献   

15.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巅峰之作.在小说中,劳伦斯独具匠心地运用小说与神话原型结合的创作方法,铺排情节的发展,映射人物复杂的心理与性格.本文结合希腊神话中酒神与北欧神话中洛基邪神对作品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发现劳伦斯通过神话人物的普遍象征意义来暗示小说人物的命运,表现出了其作为天才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林芙美子的小说《浮云》进行解读,从中可以透视作者的爱情观:即男人对爱情的追求往往是出于社会的需求,因此易变而自私,而女人对爱情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自然的需求,因此痴情而无私。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重读《致橡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众多的“今天”派诗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部作品,在朦胧诗饱受非难的情况下,究竟是何种因素铸成《致橡树》特殊的文坛际遇为今天考察舒婷最早获得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形成舒婷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以"生命"的视角看儒家的生命观对我们建立现代生命观、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儒家"生命"的概念、"生命"的原则、"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过程四个方面,解读儒家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进程趋向从传统性转向现代性,其重心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们享有的权利是否更有保障。在国家治理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权利的需求更加渴望,尤其是中国女性权利在社会各方面的认可程度。本文中阐述了女性权利观的现状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路遥所构筑的爱情世界中,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类表现为传统的婚恋方式,另一类是当代情爱模式。从文化心理的视角,对传统的婚恋方式和当代情爱模式进行粗略的描述与解构,并对创作心理及文化意蕴做出阐释,进而审视其对路遥整体创作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