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古代息讼思想源于春秋战国,形成于汉代。儒、道、法三家的息讼思想及其传播是中国古代息讼思想之源。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农业经济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是息讼思想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统治者对教化的推崇,对礼让止讼的赞许,是息讼思想形成的政治根源。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是息讼思想产生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中庸,以和为贵,认为诉讼不利于社会安宁与和谐关系,但官府还是支持正义的诉讼。在宋代的诉讼文化中,强调的是息讼,甚至无讼,对于妄讼官府的处罚尤其严厉,这有利于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名公书判清明集》向我们集中展示了古代司法官的息讼方式,值得当今司法诉讼借鉴。  相似文献   

3.
报应观作为一种传统思想实际上构筑了古代社会的道德敬畏心态,它不仅为古代官员保守官德提供了内在动力,其作用更集中表现在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上,无论是查清案情消弭冤狱,还是依法裁断,甚至慎刑、赦宥、息讼等审判理念,报应观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它为视角我们可以更真实的了解古代司法的真实样态。  相似文献   

4.
沈凌  李国卿 《文教资料》2006,(16):83-84
“保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保证官员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充分发掘优秀人才,统治者对“保举”规定了严格的责任制度,即“保举连坐”。“保举连坐”不仅在封建王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今社会官员的任用选拔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史上的一次创举。在屡经更迭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以其"选士公平"的特点得以发展和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并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诉讼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在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积淀与结晶。中国古代灿烂的诉讼文化今天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其中诸多法律制度已经在或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诉讼制度。它值得我们去科学地挖掘,对之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不仅依靠政治、法律,也注重发挥德礼教化的功能。乡饮酒礼作为对民众进行教化的重要方式,源于西周,此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清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却继承发展了乡饮酒礼,并对其程序、作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清朝统治者极为重视官员在乡饮酒礼中发挥的作用,明确规定官员在此活动中的职责。乡饮酒礼不仅是一种礼仪活动,也是清政府对民众进行德礼教化、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政治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西诉讼法律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地域个性,具有不同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化安排,但就诉讼观而言,息讼和争讼分别是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息讼和争讼作为两种不同的诉讼传统,均基奠于其深厚的本土法律文化基础,具有其本土法律文化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诉讼兴盛是宋代社会转型下出现的一个显著现象.<袁氏世范>在客观评价这一现象的同时,从儒家学说根本价值观出发,用浅白通俗的话语对易于出现纷争的居家琐事进行有针对性地规劝,以期达到"息讼"这一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古埃及的"说教文"是为了教育上层社会的年轻人而撰写的教谕性文献,其宗旨是要把年轻人培养成为对上忠诚顺从、对下讲究尺寸的官吏,其作者有国王、王子和德高望重的官吏."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古代埃及同样适用,成为一名政府官员(书吏)是无数贵族子弟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古代埃及一篇流传至今的"说教文"--<对各种职业的讽刺>能让更多人了解古代埃及的这种"入仕"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