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华 《考试周刊》2009,(51):27-28
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小说一度呈现出繁荣的状态,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出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精神追求和崇高信仰。本文作者通过对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重读来重返80年代文学,指出在人性与政治的斗争和生命感觉与道德观念之间的较量中,作家张贤亮给出的答案是前者战胜后者,并讨论了性与政治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构问题。由此,作者认为张贤亮的系列作品把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的伤痕和反思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给予人们新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沉沦》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我国现当代的涉性小说,由于选材的同一性带来了许多相似的之处,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笔下,因而显示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两篇作品。  相似文献   

3.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叙述上存在着两种叙述意图,一种是张贤亮的,一种是章永Ling的。两种叙述意图的冲突导致了本叙述过程中的两次叙述危机,危机的化解既袒露了作的理念型化结构,也代表了意义,情绪大于形象的创作化类型,同时,后对前叙述意图的消解,又使本的叙述本身及其所要传达的价值意义呈现出颠覆性的变化,其意义指向为荒谬,风格指向为反讽。  相似文献   

4.
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借助男性叙述主体塑造了为男性作家所压抑和变形的妇女形象,并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男性叙事范式。通过对作者叙述圈套的解构及女性形象批评,充分体现了叙事与性别之间的亲近关系,而且生发了富于召唤性的存在性思考:女人何为?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在复出后的第一部小说<叔叔的故事>中实现了她叙事策略的转型.叙述者以"叙述代言人"的身份讲述了叔叔自设与他设的神话被一一击碎的过程,在讲述"叔叔"故事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叙述者本身的故事,同时透漏了叙述者这代人的精神状态,使小说具有思想和叙事上的双重涵义.作者通过"非‘元小说'性"的双层的叙事文本演绎了叔叔的"信仰"和"我"的"游戏"背后共同的精神虚无.  相似文献   

6.
7.
程锦 《现代语文》2007,(5):53-53,62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是作家站在个人立场上从文化的角度对逝去的时代进行的总结与检讨。作品从一个丈人的“人”的失落和寻求以及再度迷失来选择材料。一般说来,通过这样的角度和这样的材料试图对一个时代进行总结与检讨,要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结论似乎不太可能,它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沉沦》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我国现当代的涉性小说,由于选材的同一性带来了许多相似的之处,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笔下,因而显示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本文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分析两篇作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王安忆小说《叔叔的故事》的解读,总结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心态,揭示文本隐含的深刻内涵,展示作品人物的复杂心理,试图在王安忆小说特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全文着重从三个独特的视角体察《叔叔的故事》的小说特质,即"使命感"与"宿命论"——创作心态的复杂交织;"思想"与"物质"的重合——文本中隐含的"故事";人与自己的抗争——小说人物心理发掘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受到好评.剧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带给观众感情愉悦,享受着剧中人物所带来的美感.本文试图根据美的特征和本质来分析人物带给观众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家王安忆从自觉的女性意识出发,重新讲述历史,反思历史,试图颠覆男性话语中心的统治,从而揭示出女性在历史中依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凸现她们被男性中心话语所遮蔽的被压抑、被漠视、被剥夺的真实的内心生存感受。并希望唤醒女性的独立意识,建立男女两性之间平等交流、尊重差别、互为补充、和谐共生的新型的健康关系,从而使人类发展实现最终的自由和谐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中有两方面主要的理论可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叙事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中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来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样的时间方式去组织故事。本文打算从叙事者的角度来探讨《我的叔叔于勒》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王朔作品《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人物的精神特质和独特个性,重点阐释作品中人物所完成的精神救赎,以及这种心灵的救赎所传达的时代透视。关键词:反叛,纯情,反传统,救赎意识,时代透视。  相似文献   

14.
《使女的故事》与《证言》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针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右翼势力抬头的反乌托邦小说姊妹篇。两部小说创作的历史跨度为三十五年,却就同一极权主义历史事件形成了两极叙事。前者以单一的主体叙事建构了一种奠基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相对性,而后者以多维度的主体叙事补足了前者围绕极权主义政变事件生产的历史意义。通过拆解一个整体叙事的不同层次,阿特伍德解决的不仅仅是老生常谈的虚构与真实问题,更离析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史事件的叙事主体性以及叙事主体的复数性,并最终呼吁以一种人与历史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来回应历史绝对论。  相似文献   

15.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关汤姆人生悲剧的整体叙事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死亡事件展开的。斯托夫人采用死亡预设、死亡追叙、死亡干预、死亡补叙等手法成功完成了小说文本围绕汤姆的主体叙事。死亡不仅仅是斯托夫人用以控诉蓄奴制罪恶的文本主题,更是其用以构建小说主体叙事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与莫泊桑属于不同国度的两颗文坛巨星.前者生于俄国,后者生于法国。可是,我从《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发现了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意外的相似之处和惊人的不同之处。二人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活的年龄只差一岁,写作时间仅差一年。除此之外,两位短篇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也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框架,对美国作家斯陀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林纾译本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国家和民族状况、译者主体条件等方面说明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思想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相似文献   

19.
无名氏是继徐訏之后在40年代出现的又一位具有轰动效应的畅销小说作家.他的前期小说<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以其对传奇故事的深挚关注,对香艳华美的浪漫情调的刻意营造及其紧扣时代脉搏的精神内核,反映了当时浮躁动荡的都市社会心态,适应了当时市民读书界的普遍素质和审美心理,同时,对哲理意蕴的自觉追求也造就了不仅仅属于40年代的一大批读者.  相似文献   

20.
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