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概念是从主位视角出发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学习现象和学习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的综合。华裔美国学者李瑾教授在上个世纪末采用字词联想测验范式,以成人大学生为被试,对学习概念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出西方人的学习模式为"心智导向",而东亚人的学习模式为"美德导向"。本研究对李瑾的研究方法做了必要的修正,据此对小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的我们中国学生进行调查,探究我国学生学习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学龄的增长,我国学生的学习概念呈现出由"美德主导"向"德智并重"转变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在我国"美德导向"的学习传统依然根植在我国,但全球性的文化交融以及现代化教育对心智开发的更加重视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习概念中"心智导向"的成分亦不断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德导向"与"心智导向"的分野必将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而"心智"与"美德"平衡并重的教育模式也应当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彼此互鉴的育人理想。  相似文献   

2.
“心智”“美德”导向下的学习参与模式深入地刻画了东西方学生学习参与行为的特点,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推进,这种基于社会文化所形成的学习特征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文章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参与行为可以被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全面参与型、独立学习型、人际友好型、消极游离型和心智参与型。其中,独立学习型和心智参与型是“心智”“美德”导向下学习参与模式的衍变和融合。根据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促进东西方文化优势的融合,培养既保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刻苦、谦让包容的特质,又吸收西方文明中独立探索、求知善思优势的全面参与型学习者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公安本科院校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行业院校中基于“心智-美德”导向的学习参与模型成立,且均对学习结果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心智导向下的学习参与主要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美德导向下的学习参与主要影响学生成绩排名和职业认同感的形成。行业院校应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和客观化,以目的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参与。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6,(1):109-111
对滁州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利益化"和"自我化",原因主要有高等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互影响以及来自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要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设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开展"三个课堂"一体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源头上分析,通识教育思想应该定位于使人通过广博知识的学习,获得精神的整全发展,它是对人本身以及人与外界合理关系的教育。通识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教育的应试化取向和功利化取向,它们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并可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所以,当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应着重从涵养人的德性、激发人的好奇心和培养人的责任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习环境研究主要有四种不同取向,即聚焦于"个体外部或内部"的心理学取向、聚焦于"实践共同体"的人类学取向、聚焦于"个体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取向和聚焦于"技术与工具"的科技哲学取向。这四种取向都揭示了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化"意识,缺乏人与文化同一的思维,没有深入到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与环境的同一性层面,没能揭示和把握住环境与人的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环境研究应确立"整合"的理念,开辟新的研究取向——文化哲学取向。  相似文献   

7.
"多元整合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学科导向课程"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作为我国主流的职教课程模式各有长短,"多元整合型课程"对这两种模式扬长避短,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取向.其基本特点包括:诉诸"渐成论"的课程观,以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全面建构为中心,用"发生学"原则规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将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健全职业人格"并富有创造力的"职业人",探索"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纵横交错"的"多元整合型"课程与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但价值观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西方文化中,人性取向是"从恶到善",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取向是"从善到恶".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天人相分.在中国,人与人的关系是群体或集体取向,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主义.中国人重视过去,对时间采取的是过去取向;西方人着眼于未来,对时间采取的是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对象是"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理应从对作为教育对象的"人"的反思和重构开始,从东西方人本思想的回顾和现代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两方面入手,探寻"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真谛。在此基础上,揭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的价值内涵,创设"三构建"(教学观的构建、师生观的构建、德育观的构建)模式的实施途径,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总结了几千年以来东西方四大文化体系互相间盛衰消长的历史经验,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天人二分"的分析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争".在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失衡等种种灾难.而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和",也就是顺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努力建构和谐的世界.季羡林在这个基础上,用宏观的历史眼光,作出东西方文化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前瞻性科学论断,并称之为"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平等的交流.为此,他提出"送去主义",也谈及"拿来主义",目的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推动不是以谁为中心的"文化多元化",使东西方文化最终走向和谐与融合,创造新的文明,以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1.
苏翔 《母婴世界》2010,(3):80-81
"西方有句谚语"Sharing is Caring",意即"与人分享是关心照顾别人"。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一个乐于分享的人,自然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欢迎,拥有一个快乐人生!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英语谚语中蕴涵着丰富的基督教文化.根据克拉克洪文化分析模式的原理,基督教对英语谚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人和自然关系取向、时间取向、行为取向、人性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深入挖掘英语谚语中基督教的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邓娜  杨宁 《天中学刊》2009,24(5):81-82
中西方教师在教育上各有取向,在师生关系、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育教学方法上各有不同,这种差异来自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只有善于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才能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创建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呼唤本体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漠视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缺失。近代的西学东渐思潮使语文教育领域表现出文化价值取向上的一味"西化",其表征之一就是轻汉语言文字重心灵感受的基本精神,而盲目照搬西方在印欧语言体系统摄下所建构起来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世  相似文献   

15.
王璐  杨乐  李亚龙 《成人教育》2011,31(7):110-111
通过文献综述法,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回顾。对两种体育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方法论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东西方体育文化各自的特点和理念,并找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点,将两种体育文化融合共生,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和人格魅力,建立新的体育教育模式,促进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唯科技化与专业化价值观导致高等教育丧失了对终极目标和意义的追寻,高等学校异化为工作技能"训练所",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思维模式的片面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单向化。"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生命活动的完整性,其核心是尊重人的发展潜能,同时使"学生—社会—人类—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基于此,大学需要反思工具性价值取向,重建大学的批判功能;以"全人教育"理念重构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7.
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德育改革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培养这样的根本目标,学校德育应整合并汲取东西方价值资源,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里汲取丰富营养,树立回归生活的大德育理念等主张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西方全球化发展,形成"受伤城市",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文化,形成自我中心主义(Egoism),引致城市精神文化与道德崩落.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的困境,是马克思早年所谓的"异化"(alienation),城市建筑中,人都用铁窗、铁闸把自己锁在屋内,结果形成"枷锁城市"(carceral city).一个正义的城市,必须有义人传统,要解决当代城市这些问题,须了解城市是一个"他者共在的世界",由此寻索一个城市和谐文化的方向.蒲伯(Martin Buber)提出的"我一你"思想模式,关键就是要把"他者"视为一个完整的存在,人与人须建立一种真诚的关系.这人与他者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文化来说,就是"仁义"的理念.仁是人性中一种对"他者"的"感通",义则是正直合宜的行为.设计一个后后现代的城市,必须考虑一个文化的空间,建造一个有仁义感通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忽视能力,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使作业承担了"掌握和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使我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又帮我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总之,是新课程使我的作业设计"旧貌"换"新颜".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两大对立取向。这两种取向都是"中心主义",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因此本文提出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是和而不同,并进而论述了高等教育"和而不同"的内涵及我国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