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价值理想与目标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从社会主体、生态环境、社会和谐3个方面精辟而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准确定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坐标。这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上述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更是我党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时俱进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价值目标相统一,它超越原发的市场和以往的计划经济的价值内涵,调集了现代市场的优势和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资源,对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整合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内容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强盛的目标;优化精神资源,培养“四有”公民的目标;生态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民主人权进步,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改革开放前期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这一原则在实际贯彻时被人为地扩大到许多领域。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情况下,这一做法的弊端已逐步显现。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出发,有必要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强调人关怀的重要性,并将人关怀的精神渗透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中去。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由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的手段两部分组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的手段。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必须始终坚持价值目标和实现手段的统一,防止把两者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人本思想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邓小平人本思想表现出鲜明的特点。“造福人”是其人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解放人”是其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发展人”是其人本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对象,特别是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以人为本”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以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是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新世纪以来,理论界主要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前提、内涵、实现条件与途径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四史”教育的价值并不止于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资源运用上的共享性和实施路径上的互鉴性。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体现在“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树立正确历史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时代使命、促进政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资源运用上的共享性,体现在“四史”中蕴含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的历史、思想、理论等多种资源,可以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提供重要支撑。实施路径上的互鉴性,体现在“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核心旨归、方法运用、思路开展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参照和打通。  相似文献   

8.
吸取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合理因素.转变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理念,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思路是一种有益的尝试。(1)课程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转变.由“普遍性目标”取向发展到“行为目标”取向.再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可以从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协调,个体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个体幸福与共同理想有机转换以及“认知”与“践行”有机耦合等五个方面,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相对立的。与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社会形态截然相反,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本位、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形态,把发展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生产的基础上。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历史必然地具有至上的地位和至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信仰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中的一种意识规范,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存在缺失的现状,在开展信仰教育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既有日益感性化、感官化的价值理念的挑战,也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的挑战,更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也是每一个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梦。高校应在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中国梦”的实践中推进信仰教育,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对其自身本质的占有和确认,以现实存在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1956年,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矛盾、经济、党的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为实现“第二次飞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三生教育”之“意义”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将教育的价值转向人的生命完善与生存、生活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逐渐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在理论创新上,它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升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理念以及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实践上,它在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统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际以及沟通学生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究竟该如何实现?马克思强调它的实现只能从既有的社会发展中去"发现",而不是在空想中"发明"。他将对19世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洞察同自己的"世界历史"思想相结合,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在任何基础上都能产生的,现代社会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基础和保证,而20世纪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印证了马克思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马克思社会主义语境问题,这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对为什么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价值目标上,不仅要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政治功用,而且更应关注其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即培养民众个人从生命存在、信仰层面对民族共同体形象的体验。在边界问题上,民族精神教育应以人类共享的普世价值为界限,并且要追求“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8.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来看,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认知、认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思想内容及其评价的阐述,得出了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即国家要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0.
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软实力中的"核心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件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