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国际战略研究中 ,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新的理论框架。地缘政治学是以地缘关糸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方面 ,笔者认为有三个相互影响与关联的战略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一 ,中、美、俄、日四方互动的大国关糸 ;第二 ,东南亚和以印巴问题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问题 ;第三 ,在我国西部国内地缘政治整合方面不容忽视的边疆省区与邻近的西亚与中东国家的次区域性经济与政治的问题。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 ,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二 ,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 ;第三 ,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实现地缘战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第四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开展全方位外交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相似文献   

2.
清朝立国之初,其地缘政治环境是极其不利的.西风东渐,中国从传统陆权国家演变为陆海复合国家,清王朝面临地缘战略的两难选择;日本和沙俄的兴起及其对外扩张战略,从海陆两个方向进一步压缩了衰退中的清王朝的生存空间;东亚在全球格局中的重要价值使得清王朝及其周边地区都成为列强追逐的地缘政治目标.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决定了清王朝的衰落不可避免;清政府地缘战略选择的失误加速了这一衰落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全球治理的主导力量正发生变化。为维护既得利益,守成大国不断进行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制造地缘政治生态的紧张形势并积聚冲突能量,强化国家争夺有限利益的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极易误导地缘政治变革的方向,破坏处于萌芽状态的地缘政治变革共识和处于起步阶段的地缘政治变革的发展规划。守成大国实施霸权战略的破坏根源,在于国际社会具有地缘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痼疾,表现为主导大国固守地缘政治变革的战略竞争陷阱、盟友国家面临地缘政治变革的战略转向困境、落后国家遭遇地缘政治变革的战略依附难题。这些地缘政治变革的战略选择痼疾,使得全球地缘政治生态向着更为不确定的方向发展,极易裹挟着政治碎片化的多元矛盾演变成地缘政治聚变的危机、对抗、甚至战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地缘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从旧外交向新外交转型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以其科学内涵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毛泽东针对建国后复杂多变的地缘局势,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地缘的角度对中国外交作出战略性思考,制定了"一边倒"地缘外交战略、"中间地带"地缘外交战略和"一条线"地缘外交战略,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政治地理学领域普遍较关注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地缘战略等,研究认为,地缘视角的主要内容是:从地缘经济的角度认识世界经济现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识国家的政治行为,从地缘文化的角度认识文化冲突与融合,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认识维护国家利益。中学地理教学需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统筹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地缘视角,一是统整分析地理课程中“地缘”相关内容,二是指向地缘视角目标创设地缘问题情境,三是基于地缘视角关键点设计地理教学环节,四是结合实际拓展地缘问题课外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6.
边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边防安全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国家的边缘安全,或曰外围安全,因此边防安全受邻国因素的影响较大。全球化背景下,边防安全的共生性凸显,使得一国在维护本国边防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深度研究邻国因素。中印两国彼此相邻,边界线漫长,虽然佛教东传,玄奘西天取经,古代中印两国的交往充满了浪漫的诗意;但印度独立后称霸南亚的地缘战略不仅严重影响了双边关系,也对今天中国的西南边防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印度地缘战略的基础上,研究了印度地缘战略对中国西南边防安全的影响,以期从中国西南边防安全的视角,重新认识印度的地缘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7.
试论地缘政治格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期的地缘政治格局不尽相同,但都反映和显示着各种地缘政治力量间的力量对比。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征也为我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美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基点,其核心是遏制和分化中国,除此之外,还有它在亚太地缘战略的副产品,地缘政治多元化,南慑东盟,北遏日本,西北阻击俄罗斯。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因素正逐渐取代意识形态,成为一国对外交往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地缘政治状况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又显现出了一些新变化。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大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重组,以便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在世界背景下中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依此对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提出几点建议:海陆兼顾,海权是重点;立足东亚;优先解决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了地缘政治博弈的新舞台。网络时代地缘政治一系列的新变化也使得我国西北边疆安全增添了网络地缘政治这一不确定性因素,西北边疆安全已成为中国网络地缘政治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中国的网络地缘政治战略模式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强化"网络国土"与"网络边疆"意识,理性看待网络地缘政治对包括西北边疆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的挑战与机遇,构建以信息权为先导,以陆权、海权、空权、天权为基础,建立陆、海、空、天、网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地缘政治战略体系,掌握地缘政治的"网络权",占领网络地缘政治时代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1.
安徽已明确实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这主要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中腹地与中心地区间所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考虑的。实施该战略对促进安徽奋力崛起、推动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文章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目前商丘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一些化挑战为机遇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界定是产业布局的前提,产业布局也是实现区域规划的抓手和引擎。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在整个经济联动发展中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是最终推动内蒙古地方经济的路线图。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布局地方的产业是内蒙古区域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关键,也是地方经济融入全国经济总体乃至全球经济的直通车,还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转型的拉动力量。要形成国家整体区域布局规划下的内蒙古一体化经济区与区域布局,必须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产业创新平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内昆铁路建成后,置于“开发抚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之内的威宁作为云贵川乌蒙山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但现时的产业体系和布局急待调整升级。本文提出了威宁依托内昆铁路发展铁路流通产业体系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建立铁路流通产业的主要途径以及加快威宁县域经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优势日益凸出,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越来越重要,对俄罗斯也具有特别重大的安全意义,其他地区性大国也在关注和介入中亚。中亚的新变化使我国面临"两个前所未有",即:经略中亚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应对中亚局势变化的新趋势,最大限度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中央作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有利于我国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基本实现工业化和保障国家的安全,也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边疆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过程中,客观存在着普适化和特色化两大语境。在普适化语境中,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判断采用普遍性、形式化的标准;而在特色化语境中,高等教育价值往往选取特殊性、个性化标准。对不同语境的反思有助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作出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8.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是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环境政策评价、战略环境评价和区域环境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综述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区域中心是21世纪初区域经济竞争的重点.在确立和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对构建区域中心具有人才支持,知识创新、高科技传播与推广作用.在建立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高校在构建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精神,凸现区域文化特色,提升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因而在构建区域中心的过程中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立高等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泉州市三次产业和劳动力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影响,运用产业结构GDP比重、产业贡献率、结构相似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提出泉州市应抓住发展契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海峡经济区发展的建议.认为泉州市应促进系统开放、推进闽台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竞争与合作;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形成区域特色都市农业,发挥传统工业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给力现代服务业,吸引乡贤二次创业等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