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笔者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设计了一节公开研讨课,并付诸课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紧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文本创设的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学流程】一、释题导入、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释题导入"崛起"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周恩来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请同学们勾画下来。  相似文献   

4.
徐淑霞 《小学语文》2010,(11):45-4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5.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15主题单元"立志"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10年秋天,13岁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课文语言浅显(但也有一些难懂的词汇,如"崛起""光耀门楣""若有所思""钦佩"等等),  相似文献   

6.
一、品读“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的是一位身居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出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历史,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语文课,应该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显然不是。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所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设计者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0.
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被文中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的悲惨遭遇深深地刺痛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就必须凄懂这个画面。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反复牖凑描写这个画面的文字,含英咀华,让学生整个身心进入那个悲惨的场景,品味近代中国那段不堪问首的历史,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王淑贤 《下一代》2012,(9):33-33
我读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之后,回味无穷,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的心情如海浪般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12岁到东北读书,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为什么而读书"的事,体现了他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文本内容来看,课文是用比较多的篇幅写少年周恩来由对租界好奇到闯入租界的情况,而修身课上发生的事情一般看来应该是表达的重点,在课文中只占比较小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构安排用意何在呢?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者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来写租界地的情况,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笔法。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参加中心校优质课选拔时上的实践课。看到陌生的课题、冗长的文章,生字怎么教,课文怎么引,成了摆在眼前的课题。不管如何,我还是先静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教材吧。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力图在整体把握文本神韵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支点,牵动全文学习,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语文课堂更加原生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课文。课文通过兰兰的一张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良好品质,从而启发和教育小朋友,给小朋友们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感受月亮湾村前村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习按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材版本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意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但此文对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我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一、情境导入,引出歌声线索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把视线再一次投向国土广袤的俄罗斯。满怀着对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们和在德军炮火下奋勇抵抗的孩子们的敬意,继续来学习《夜莺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