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作为一种比兴用法出现频率很高,意象万千,内涵极为丰富:以“月”喻人品行高洁;用“月”寄寓人世变迁;靠“月”暗示思愁别绪等等。对历朝历代诗词中“月”的比兴用法的梳理和辨析,为我们正确读解古诗词中的“月”、以及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月”的比兴内涵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词中状写“月”与“水”的文字,尤其是对“水中月”意象的繁复表现,展示了苏轼既身在人间复超拔人间的禅道思想。着眼于苏词中“水”“月”意象的文本分析,以几首词为代表探究苏词中“水中月”意象的多层面意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替代某个对象、例指性用法、否定用法、特殊意义等四个方面对比了汉语“什么”和韩国语“”的虚指用法,寻找出了“什么”和“”在虚指用法下的对应和不对应的规律及其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活动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Y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橘子》从2002年12月2日起,在央视播出,让千千万万的国人尝了一口“教育”这个“酸橘子”。当前,大家把“橘子”嚼出不同的“味道”,各种呼声不绝于耳,并有好事者提出《橘子》的情节和主题词所表达的对“教育”的理解,是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传统教育主题的一次大胆质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人为对立的做法。教育学家杨东平说得好,“‘爱是果实’和‘知识改变命运’一样,不是一个学理,更不是教育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笔者还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都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橘子》呼唤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战国策》中的“今”字用法。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书中“今”字的基本用法仍然是时间名词,主要用做时间状语。传统上对“今”字假设连词用法的划分。是一种误释。本文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了这种误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得”字,仅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得”字就先后出现了十四处,共有五种用法.笔者发现,“得”字在作品中出现的语境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意思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经典选文《鸿门宴》(选自《史记》),在该选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三题,将“沛公今事有急”之“急”解释为“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用为‘危急的事”’。教师用书的译文中将这个句子翻译为“沛公如今有急难”,这两种解释都是把“沛公”当作主语,把“有”当作谓语动词,把“急”活用为名词当作宾语。可是这样翻译就漏掉了“事”这个实词,这不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编者对这个句子中“有”和“急”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有误。  相似文献   

9.
释"这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表义上,“这个”的所指具有临时性,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指示、称代用法来看,“这个”有近指的指示和称代用法,也有虚化的用法。从功能上来看,“这个”能使用语含蓄、得体和用语经济;“这个”与指人专名结合后还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年”、“月”、“日”等时间词具有不对称性。时间词应归入名词,这样既可以 纯化量词系统,也可显化本属于名词的某些特性。明确时间词的性质和特点具有理论意义 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相”的用法十分丰富。本文所讨论的“相3”,是“相”的一个常见用法,即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具有指代作用。本文认为,这个意义上的“相”是代词,而不是副词。  相似文献   

12.
“相当”和“rather”是汉英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相互对应的程度副词。虽然二者相互对应,但意义并不完全等同。由于来自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迥异的特点。拟从两个词的演变过程、语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及其产生异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中,“日”在“日”类词语中的含义非常整齐:除“日本”一义外,它主要表达“太阳”义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一昼夜”、“白天”、“每天”等义。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在各地方言中,由“入”音转、渐渐和“日”读音趋同后改用“日”来记录的动词“日”以及由此泛化和虚化后产生的新用法异常活跃。由于方言调查词表的影响,《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的多数编纂者未能给予此类用法足够的重视①。在许宝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列的此类词条多达133个。遗憾的是,编者未能对这些词例进行穷尽式的分析,以至于未能在“日”字条后将前缀用法列出,而且出现了一些相关失误。本文拟对许书中的问题全面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弄月     
王冠 《下一代》2014,(11):43-44
1.日月同辉月亮还没下山,太阳就从东方升起了,出现了日月同辉的奇景。现在就请你把含有“日”、“月”的成语补充完整吧!日_月_;日_月_;日月__;__日月2.月在画中每幅图可猜一个带有“月”字的成语,你猜出来了吗?那就写在下面的方格里吧!3.月色荷塘下面四道“式题”的答案是四个汉字,请你赶陕来“计算”一下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辨析"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2006年第5期(上半月)刊发了张修文老师的“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辨析”一文,原文认为“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的说法不确切”,认为“向心加速度应该是描述线速度这个矢量(大小和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笔者对原文的举例、所用公式和结论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在使用汉语“一点儿”和“有点儿”时,常常把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中的用法套用在汉语中而使汉语语意出现偏误。为了避免这种偏误现象的发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从汉语词义、词性、语法功能等角度入手,为学生讲清楚“一点儿”和“有点儿”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汉语中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以此来排除学生的母语干扰,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词在汉语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敦煌变文中“却”的用法,结合历时语料,对“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唐五代是“却”语法化的活跃期,连动式是其语法化的决定性动因;“却”由“却+V”语法化为副词,由“V+却”语法化为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每一时期都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却”的助词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副词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在唐五代时,“却”的助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19.
科学性是一切学科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论证的严密性是一切科学作、教材的必要条件:一本自相矛盾的教材,会使师生无所适从,黄伯荣、寥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树(增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就存在这种缺陷:例如在讲“量词”时,关于“一年、两月、三天”中的“年、月、天”的词性问题,否认了它们是量词c  相似文献   

20.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故乡的当年在渝州(今重庆市)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对于该诗的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包括写作年份、写作地以及是怀人还是思乡,“思君不见”的“君”究竟何指,诗中的“三峡”究竟是大三峡还是小三峡等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写作地的确认,是理解全诗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关键。作者思念故乡,寄情于峨眉山月,不是说我思山月,而是说山月思我,特地来到渝州是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