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2.
一天,10年前的一位同事从省城某机关打来长途电话,问我为啥子还没有提升?我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不知道。”因为,这样的问题,只有我的领导,我领导的领导,还有人事部门那些有资格代表“组织”的人,才有权回答这个  相似文献   

3.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4.
我是企业报的一位专职记者,同时兼任全国十多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除此之外,我还面向全国开设一条“维权专线”。因此,我经常接到媒体记者给我打来的电话,向我“讨要”相关线索和材料。鉴于此,我便主动承担起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任务。怎样向新闻媒体提供报道线索?什么样的新闻线索才能被适时采纳?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3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其实那位档案朋友才40来岁,然我却还比他大几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7.
陈多 《声屏世界》2006,(10):38-38
经过六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我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一位主持人,而且是一位爱心频道的主持人。更让我兴奋的是.在我实现梦想的同时,还能看到那么多的孩子们在“超级童星我最红”这个舞台上放飞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一位作者向报社领导告状,信上指责我在给他的退稿信上,“胡乱”地批了一通话,措词是那样“不客气”,令他“伤心”,使他“不能容忍”。还耸人听闻地说我“扼杀”了他的“投稿自由”!作为报纸的编辑,倘果真如此,那真是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获奖     
那是20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还在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村当农民。春节期间,一位老农逢七十大寿,村民请来了电影队,放的是故事片《甜蜜的事业》和《小花》。电影开演后,青年农民成和平搬来了一条长凳,请我坐。想起他夫妻整天成双成对,我问:“你老婆呢?”“刚刚生崽哩。”成和平对我神秘地一笑:“是个女孩,我还奖给了她50元现金。”这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来,他妻子怀孕后,总有点不放心,生怕自己生的是女孩,丈夫  相似文献   

10.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1.
也不可“有偿不闻”高峡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  相似文献   

12.
近日,看到几份新闻写作刊物上数篇有关讨论“一稿多投”的文章,多对“一稿多投”持批评态度;有的刊物上还配以漫画,用铅笔线条勾画出一稿多投者的“反面”形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篇获奖稿件,它却是由于“一稿多投”才得以发表、得以获奖的。那是在去年元月,我以三个老职工退休后受聘、“超负荷”干活挣钱以至病累身亡为题材,写了篇题为《为谁辛苦为谁忙——三位退休受聘匆匆谢世的老人追思》的通讯,自以为还有点新意,便兴冲冲地送到西安晚报社。不料一位老编辑审阅后当即表态:此稿不能  相似文献   

13.
7月7日,是“老萨”逝世60周年的日子。各位别误会,我说的“老萨”,不是萨达姆,这位“老萨”还好好地活着,只不过作了美国人的阶下囚。我所说的“老萨”,是一位德国人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新闻摄影前辈,人称“偷拍鼻祖”的萨洛蒙。  相似文献   

14.
金钱的烦恼     
我兼任县委常委体验生活.县委常委属于副县级,算富又不算富。就无“梦中天堂”之乐。老习难改。我不仅不喜有些人的梦中天堂之乐.还将此“乐”视为烦恼。无人将我这“副县”看为官。我身心轻松.乐不可支。料想不到.我的一位忘年交晋升为市长,市长刚到位就看望我一次.使我失去算富又不算官的乐不可支.切切实实地烦恼一次.  相似文献   

15.
5年前去青岛日报社送稿的那次经历,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写了一篇反映驻长门岩岛某部官兵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海岛上珍稀花木──耐冬的感人事迹。刚当上报道员的我上稿心切,于是决定去送稿。在报社里我恭恭敬敬地将稿件送给一位编辑审阅,这位编辑边看边点头说:“回去给我折两枝耐冬花送来,我这办公室里也太单调了!”闻听此言,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坏了,海岛上规定严禁任何人破坏耐冬,编辑交待的事咱办不到,上稿的事肯定没戏了”。忽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先答应下来,等稿子登出来再说”。然而,一撒谎就脸红心跳的我还…  相似文献   

16.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17.
一批老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者提出“理论重建”的倡仪,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今天当我重新温习他们理论主张的时候,我就暗地里为他们的学术勇气和开阔的理论视野感到几分自豪和骄傲。我还注意到,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专家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投放到民俗学的“炼丹炉”之中,锻炼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工具。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姜彬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8.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人愈多,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成才”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我这一生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惜最终未能成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  相似文献   

19.
元月中旬,我到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机关党委王书记。刚坐定,进来一位护士,她对王说:“快到游艺室去,要给你照像了。”因为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是院方的规定,王书记去了。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嘴里还在小声嘟囔:“净搞假的!跟我一起下棋照像的那个病号是个文盲,连棋子都认不得,”几天后,在“本市新闻”的电视节目里,王书记专心致志地和一位病人下  相似文献   

20.
1981年仲夏,我从学校毕业,手拿一个被称之为“档案”的纸袋,兴冲冲地去组织部门报到.还未进门就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走进屋里,只见五、六个人围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正嚎啕大哭,那哭声震颤人的心灵.见我进来有人问找谁,我递上毕业生分配介绍信和纸袋说报到上班.那人接过介绍信和纸袋安排我坐下,随后与另外一位同事走到里面商议.老妇人还在哭泣,我好奇地站起身来问围着她的人,老妇人为什么这么伤心?一位同志告诉我她老伴的档案找到了.我纳闷档案找到了还哭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