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代诗人元好问主张诗应以风骨高古为尚,反对柔靡纤巧的诗风。他讥讽秦少游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昌黎山石句,方知渠是女郎诗。清代诗评家袁枚不同意这种看法,驳斥道:此论大谬,芍药、蔷薇原近女郎,不近山石;二者不可相提并论。诗题各有境界,各有宜称。杜少陵,  相似文献   

2.
“中和”是儒家追求和谐的一种至高境界,本文试结合黄庭坚所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学主张,分析其诗作中所具有的中和美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关于秦观诗的"女郎诗"评价所引起的后世诗评家的辩驳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女郎诗"说的提出是有一个演进过程的,本意乃针对《春雨》一诗而言,其产生受元好问个人审美趣味以及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对于这一评价,后世的一些诗评家有所误读,当然也有诗评家从各个侧面对其进行驳辩。应该看到,"女郎诗"其实是一个隐喻性的称谓,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风格概念。  相似文献   

5.
宾主艺术法则的灵活运用常使王维的诗作表现出映衬之美,而且这种映衬美是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的映衬美主要是指“映衬”的表现形态而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芳芳 《文教资料》2014,(30):55-57
鉴湖,越州水。这东南一隅的静默水系,春夏秋冬,各有情致,四时物候,莫不静好。透过鉴湖诗歌,我们可清晰的感受到那些四季辰光的流转变幻,品读鉴湖诗,观澜这清丽秀洁的四时鉴湖,可以说是一件很曼妙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诗词是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典型的意象抒发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诗家语”,通过诵读、借助想象深层剖析诗词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之美。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紧扣“诗家语”,感悟诗词之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禅宗是一个审美意识高度自觉的宗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禅宗有令人神往的妙谛精义,有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有催人自新的最高境界。与禅宗相关联的禅诗,是心灵对自然的感应,是对活跃生命的传达,是对最高妙境的启示。与别的诗歌相比较,禅诗有独特的意象体系,独特的意境创造,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9.
夕阳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抒情对象,融铸着诗人不同的身世感受,夕阳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0.
夕阳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抒情对象,融铸着诗人不同的身世感受,夕阳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1.
夕阳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抒情对象,融铸着诗人不同的身世感受,夕阳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2.
刘文风 《语文知识》2003,(10):13-13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1932年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形象地把文学创作比作冰山。他说,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作家在创作中将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使读者通过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去体验看不见的八分之七,这并不会使作品显得单薄,反而会使作品深厚起来。在冰山理论的  相似文献   

13.
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竟突发奇想,想起了桥.我隐隐觉得,建筑师建桥与教师进行教学,二者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似乎还有一种同构关系.对桥的联想,对我们语文教学也许不无启迪.如果我们前面碰到一条大河,从此岸到彼岸,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借渡船摆渡,一种是建桥而成通途.显然,前者是权宜之计,后者才是长远之策.在我们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犹如前面有大河挡路,怎么才能过去呢?从教师来讲,一种是造一条船把学生引渡过去,甚至还有背着学生泅水而过的,还有一种教师则为学生建起一座桥,让学生经过这座桥,自己由此岸到彼岸.无疑地,后者确是一种聪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寂寞 戴望舒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寂寞 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艳羡,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老诗人卞之琳与戴望舒分别写过一首题为《寂寞》的诗,卞之琳的《寂寞》作于1935年,戴望舒的《寂寞》写…  相似文献   

15.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贯风格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如《荷花淀》、《光荣》、《山地回忆》、《铁木前传》等,一贯显示的深入浅出、含蓄蕴藉诗一样的风格与神韵,堪称独树一帜。茅盾把孙犁小说的风格概括为“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好处在于  相似文献   

16.
语文离不开生活,阅读教学要和生活紧密联系。阅读教学不仅要着眼文本,更要着眼于生活。在教学中融入美育,升华学生的生活价值,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实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诗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至今仍然高处于文学殿堂的尖顶。当你欣赏一首诗歌的时候,你是否会为那诗歌中传达出来的难以言传的美所感动呢?那么这种美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我们都说它美,那它到底美在哪里?一、什么是诗美和诗美的产生所谓诗美,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感知、选择、加工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客观物的美,这种美一经创作主体表现便可以被读者接受、欣赏和评价。这种美源自于客观物的自然属性。审美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在人类出现以后才有所谓的美和审美。在人类形成之前,自然界的万事万…  相似文献   

18.
陆颖 《文教资料》2013,(31):9-12
生死欲念,不同程度的绝境遭遇带来不同层次的心灵创伤,探究心灵总有虚妄之嫌。所幸,普鲁斯特为我们指了明路:“真正的生活,最终得以揭露和重见天日的生活,因而是我们唯一确实经历的生活,就是文学。”文学作品“通过把作用于感官的形式(色彩、声音)和精神的内涵(思想理念)融为一体来实现把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①“绝望”的审美探秘往往介于物质与精神生活,同时浮现在文学作品中。文本世界中的绝望因由探讨在本文中分为内在与外在两部分展开。  相似文献   

19.
或许你经历过高考,你还记得当年写高考作文时的心情吗?或许你正走在通往高考的路途中,或许你正备战高考,想秀一秀你的实力吗?"800空间"正式开通,我们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核心,以高考作文字数800字为版面空  相似文献   

20.
一天 ,在街上走 ,看到前面有一个特别高的扎着“马尾巴”的“女子” ,身边一左一右的两个小个子姑娘 ,一个是火红头发 ,一个是翠绿头发 ,十分打眼。来往的行人都情不自禁地向“她们”看去。当我快步走到前面时 ,也好奇地看了一眼 ,这一下还真发现“新大陆”。这个扎马尾巴的竟然是个男的———满脸胡子 !不过 ,这三个人都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满口的京腔 ,大声地嚷嚷着 ,旁若无人 ,大概觉得自己非常时髦、非常“酷”、非常美吧 !然而 ,时髦就是美吗 ?时髦就是时兴、流行 ,就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的群体内 ,人们对某种物品、某种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