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搜索网页时,关键词用了“举隅”,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举隅”的词条,用‘‘举偶”作关键词,也出现许多“举偶”的词条。究竟有没有“举偶”这个词呢?如果“举偶’’是个生造词,百度为什么要使用呢?岂不造成语言混乱,谬种流传?.于是查词霸,结果查不到(当然,举偶也查不到),查《辞海》,也没有。再查《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查《...  相似文献   

2.
邹鸿志 《物理教师》2004,25(10):36-36,38
本刊2004年第1期《几何光学中的“玻璃体问题”举隅》一文中的例题2如下:  相似文献   

3.
语文百草园     
文章标题中 的固定用语 除“论”、“评”、“颂”、“札记”、“漫谈”之类固定用语外,还有一些如下: 举隅 表示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举例。如《标点误用举隅》。 谈片 表示就某一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的片断性论述。如《词的技术谈片》。 探幽 表示对某一事实或专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从中挖掘出更新的东西。如《〈水浒〉艺术探幽》。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目标的定位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2—84页“数的整除整理和复习”。2.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的整除”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教材是通过课本第82页第1、2两题系统整理和  相似文献   

5.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早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论中就有“举一反三”的说法。孔子曾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他对弟子中能“闻一知二”或者“闻一知十”或者“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3年7、8合期《巧用“参数法”解题举隅》一文中的例1、例3计算过程有误.不妨摘抄例1如下:  相似文献   

8.
《论语·述而》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据《词典》释之,是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成了教师的常用  相似文献   

9.
一、反馈调节原则的思想来源与基本概念在目前已明确提出的教学原则中还没有反馈调节这一原则。但有关的思想还是相当丰富的。如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达而》)“愤”是积极思考但思路不畅,问题未得解决的心理状态;“悱”是欲求表达但遇到困难,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心理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等到学生有了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陈千里 《学语文》2009,(4):45-46
贵刊2005年第一期《文言文常见官职变动词语举隅》(以下简称《举隅》)一文,就文言文常见官职变动词语,作了简明扼要的辨析。对于考生疏通文意,正确理解人物传记类史料多有帮助。然《举隅》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变动词语尚有不少遗漏,已作辨析的少数词语的解释亦有不够全面甚至错误之处,现因该文体例,试作补正。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尊敬的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对贵刊情有独钟的高二女生。今日阅至《报刊常见错用成语举隅》(《语文知识》1997年4月号)时,觉得文中对“义无反顾”一词评析欠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无“义无反顾”,只有“义无返顾”,此词中的“返”可解释为“退缩”,“顾”可解释为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它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良好时机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要领,做到“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后半生是在学术研究和大学的讲座中度过的,学术的主项是“中国文学批评”。1942年之后,始终关注文学鉴赏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朱自清将精力集中地投放到了教学研究,相继出版了以给教师树立教学示范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和全面论述语文教学问题里程碑式的《国文教学》(以上均与叶圣陶所著的同类文章合编成册),出版了文艺论与教学论文对半开的《标准与尺度》和对文学鉴赏教学有示范意义的《新诗杂话》集以及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语文零拾》。  相似文献   

14.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15.
发凡:指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如《诗词创作发凡》。举隅:就某一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如《关系型话题作文写作举隅》。探幽、探微:对某一事实或专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从中挖掘出更新的东西。如《古典诗词艺术探幽》。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举一反三,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举例,而应该改变策略.学习中若能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这定是其熟悉内在道理并能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有人日“举一反三”是建立在“举三反一”之上的,只有经过深入的三番考察、十方  相似文献   

17.
初中古诗词教学无论对学生应试能力还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言都至关重要。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如果我们没有“举一隅”或者这“一隅”也没“举”得恰当、有效呢?学生还能“反三隅”吗?  相似文献   

18.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小学卷里一篇教学举隅时,出现了这样一个词“睡跟朦胧”,笔者看了半天却不解其意: 其一,“朦胧”究竟作何解释?其二,“朦胧”跟“睡眼”合在一起成为短语吗?翻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朦胧”有两层意思:1、月光不明;2、模糊,不清楚。但“朦胧”’一般与“暮色”“烟雾”连用,表示景色、情感的模糊状态,拿它与“睡眼”搭配就显得牵强了。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毕业复习时,怎样上好数学概念复习课?下面以“数的整除”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数的整除”这一节概念较多,包括整除、约数、倍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互质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复习时,不能  相似文献   

20.
张建军 《考试》2009,(1):88-88
课堂教学反馈,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进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