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鸟的天堂》中有“不可计数”这一词语。这课书我教了好几遍,都是读作“不可计数(shù)”,解作无法计算榕树枝干的数目。我听其他老师上这一课也是这么读、这么讲的。后来我在课堂上放朗读这篇课文的录音  相似文献   

2.
郝玉梅 《师道》2002,(3):31
语文课上,一名学生正在读《难忘的一课》(人教版第十册):“……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葛亮,有郑成功,有孙中山。”“不对,顺序颠倒了。”我耐心地说,“不要紧张,把顺序读正确!”那学生又读了一遍,仍是“错”的。这时其他学生不干了,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读得没错。”拿过学生的课本一看,原来跟我的教本  相似文献   

3.
去年十二月间,我校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为了进一步研究改进语文教学,决定由我试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现将我的点滴体会写出来,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是写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燃烧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我是第一次教这篇课文。因此,我先将课文朗读了两三遍。我发现课文中有些字音如“霜”、“涸”、“坳”、“蜷”、“僵”等读不准,便查阅了字典,又请同年级老师听我将课文读了两遍。这样,课文基本上读正确了。可是有些词义还不大理解,如“山坳”、“山沟”、“部署”、“沉默寡言”等,我翻了一些参考材料,找了一些工具书,弄清了课文中词语的含义。在这基础上,我又将课文细细读了两三遍。这一来,对课文内容的领会更深刻了,我便着重揣摩作者的用词造句怎样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例如“我  相似文献   

4.
我因为要写《〈红楼梦〉中的“星命”学》一文,又重新读了一遍《红楼梦》原书,越读越觉得小说中的“命定”思想“遍被”全书,很值得研究。过去很少有人从这个方面探讨,所以在那篇小文中说了一句“另写专文讨论”。其实,这是大题目,可作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如我写的“红边”小文,只能是把问题提出来,用文雅一点的词表达,收做“抛砖引玉”。我愿意“抛砖”,能否“引玉”来,那则看人们的兴趣了。记得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死生有命,富  相似文献   

5.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我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了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在西门里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讲读课《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课后听作课老师介绍说:“这课,过去我讲过多次了,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老课文也有新问题,如文中的‘哼’字,以前我都读成‘hēng’,这次这样读总觉得不太贴切。经查字典发现是个多音字,本文应取‘hng’音,怎么读呢?请教了其他老师,才找到了它的准确读音。所以老课文,也要做新处理。”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三千和尚念八百经,‘哟啊’一声收了场”。我认识一个学生,初中英语学了3年,上了600节课,但还是只学会讲一句Good morning。他也承认,老师把文法修辞重复过若干遍,每节课也跟着老师读单词读课文,但就是学不会,因为没有哪一句是他自己需要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这就难怪他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教学《乌鸦喝水》,是我踏上讲台的第一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简单明了,我边引导学生读课文,边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把“乌鸦喝水示意图”画了出来,学生们轻松地弄懂了乌鸦是怎么渐渐喝到水的,再多读两遍课文,会背了!这一课即将结束,我提出了早设计好的拓展性问题:“要是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也不知是乡村孩子太“笨”,还是他们根本没动脑筋,反正教室里十二分  相似文献   

9.
《警察和赞美诗》是篇自读课文,导读中,在理解小说的“欧·亨利手法”时,我让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并提出要求:1、找出文中幽默诙谐的语句,画上横线;2、分别换成平常的说法,以体会作品“含泪的微笑”的语言风格。同学们都认真地照要求做了。在此基础上,又启迪同学们归纳整理课  相似文献   

10.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
去年“十一”假正赶上秋收,亲属家地多人手少,忙不过来,我只好去帮工。五天的劳动累得我精疲力竭,直到上班坐在办公室里,还有点腰酸腿疼,根本无心备课.但课不能不上,我打开课本一看,该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了。这是一篇新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丈,我也是头一次讲这篇课文。我想,得好好备课呀。刚把课文读了两遍,上课铃就响了。我只好拿起语文书走出办公室,心想没备好课怎么去上啊!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我还念不准呢!再说脑子里一点教学思路也没有,今天非要出洋相不可。  相似文献   

13.
《雪儿》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中讲述了“我”为受伤的信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两个话题让学生探究:雪儿是只怎样的鸽子?“我”和雪儿有着怎样的感情?我在课前向学生出示了这两个问题,请他们自由读文思考,然后再到课堂上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课堂上,我与学生就文本内容展开的对话,让我一遍遍地回味,我向往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获湖北省荆州地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竞赛第一名。前后八次教这篇课文,我深有体会:“读”有学问。《一碗阳春面》是高中第三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但拿到课堂上教学,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全由教师包讲,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是教讲读课文,也是一堂失败的课;一课讲自始至终全由学生自己读,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因势利导,谆谆善诱,指导有方,点拨得当,学生读得生动活泼,对文章内容心领神会,才算是成功的教学。作者写一篇文章,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要精心设计。在教《一碗阳春面》时,我自始  相似文献   

15.
高考中,我的语文得了116分。取得这个成绩的主要原因是:课外读的书多,从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写作能力。高中三年,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我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无论多忙,每天我总要看报看书。我读书的原则是一博二精。“一博”,就是广泛阅读,尽量多读。三年中我读了几十部(本)小说和散文集,学习了古今中外诗歌三百多首,浏览了数百本文学杂志。另外,我还读了一些科普读物和科幻小说。读了这些书,知识丰富多了,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基本上是我课前就有所了解的。“二精”,就是对那些名家名作,我总要读上两三遍。第一遍,浏览全书,了解作…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上小学和中学时,就学过许多篇伊索的寓言。后来上大学听外国文学课,老师讲伊索寓言讲得特别细,我还专门找《伊索寓言》读了一遍。《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乌龟和兔子》等寓言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可以一字不漏地讲给小孩子听。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许多寓言故事,但却似乎远不如伊索寓言那样深入人心、童心。伊索寓言教给了我们这世上有富人、穷人,有强者、弱者,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教给了我们许多浅显而永恒的生活道理,还有怎样处世和做人……应该说它给予我们的大多是有益的、正面的教育,我们从来没…  相似文献   

17.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教过数遍。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发现有不少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地方。后来在上此课时,进行了新的探索,效果颇佳,体会到只要转变观念,老课文也能教出新意来。一、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据此,我改变了原来老师讲得多、内容分析多的毛病,坚持以读为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读的训…  相似文献   

18.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我国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 生1:我去过杭州西湖。 生2:我去过美丽的秦皇岛海滨,还去过安徽黄山。 师:和我国这些著名的风景名胜相比,威尼斯有着它完全不同的异国风情。上节课,我们读了《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对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卢梭曾经说过“景物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首先要对它有所感受。”这节课,让我们再读这篇课文,一边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肖家芸老师《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自律》一文,颇有感触.“没了琅琅书声,没了唰唰书写,没了孜孜思索,没了细细咀嚼,没了欣欣顿悟,总之,没了语文课的况味,何谈语文实效?”肖老师的叩问恰与我听课后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 先谈谈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 听了两节《将进酒》,评课时围绕诵读有两位教师谈了这样的观点: 一位老师说:“这节课的诵读是不够的,我教学生学习《将进酒》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读,反反复复地读,一遍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20.
这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陈建先在广西南宁市上的一节苏教版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处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淡化分段、概括中心和必要的理解文章结构,领会中心思想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关系等方面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教师由当天在礼堂舞台上课这一“课堂”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特殊的葬礼》的学习。读课题。学生正欲对课题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先不急于质疑,而是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想质疑的问题解决了吗?生1: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