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期,然而有关史料所载道士、女冠及宫观数字却未能真实地反映出唐代道教发展的规模。本文考察了唐代道教宫观,道士和女冠以及伪滥道众的实际情况,认为唐代道教发展声势浩大,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承文 《家教指南》2001,(3):143-152
礼灯科仪和斋坛法式都是中古道教斋醮活动中一种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科仪.本文以敦煌本佚经《洞玄灵宝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为中心,探讨了东晋末年古灵宝经中系统而完整的礼灯科仪和斋坛法式及其所体现的教义思想.并从南北朝到唐宋大量道教科仪书对该经的沿袭证明了古灵宝经对中古道教科仪发展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茅山志》十五卷,元道士刘大彬撰辑。该书“辑录唐代信奉道教的文士诗文甚多”.“可惜.历代的唐代文学研究者对此注意不够”,为此周建国同志率先发丧《〈茅山志〉纂辑唐人诗文杂论》(《安庆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指出“其中有些作品对我们了解唐人诗文里常见的懦、释、道三教合一现象,当时学道文士的出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的道士吴筠,不但有系统的道教理论知识,而且"通经谊,美文辞",《旧唐书》评价他说"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他以文学的方式叙写着自己对道教教义、教规的理解和对长生成仙的期盼与追求,在道教史、哲学史及文学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吴筠弱冠涉猎儒、墨,通晓诸经。因为从小就生活在道教胜地华山,所以对道术早有所好,"每见道流,皆  相似文献   

5.
梵音即印度梵语的音韵,相传为梵天所制。刘宋初期创作的道教《灵宝经》中出现了“梵音”与中夏音两大音韵的说法,但其根本目的不是指导道士诵读道经的发音,而是借助老子化胡说,解释道教经典之中为何存在源自梵语的音译单词。实际上,道士诵经的曲调应该更具有地方特色。无法以“梵音”和中夏音进行分类。因为汉语相比发音更重视文字,所以道教经典也以天书为根本,对“梵音”这种外来的音韵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唐代道士吴筠结合道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以游仙诗、步虚词的形式描述了他修炼和得道飞升后游历仙境的体验。他的《游仙》二十四首及《步虚词》十首中蕴含着丰富的"逍遥"美思想。他的"逍遥游"是无约束、无目的的得"道"之"游"。  相似文献   

7.
张宇初继承天师之位后,潜心研究道教教义,对于明代道教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他制订的《道门十规》规范了道教制度,保证了道教的发展;强调修行,提高了道士的素质;明确了道教源头,加强了教内团结,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晋南朝道教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时期 ,政权迭更 ,时局动荡 ,为道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一批文人道士对道教的教理、教仪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对道教组织进行了清整 ,使东晋南朝道教士族化日趋成熟。特别是茅山宗的创立 ,标志着道教已进入宫观制阶段 ,它为唐宋道教的兴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连城道教经韵与客家山歌在旋法特点和衬词衬句方面的共同特点,探讨连城道教科仪音乐与客家山歌的关系,揭示出连城道教音乐具有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一道教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过对连城与龙虎山天师道在科仪类型和内容、龙虎山"上清腔"经韵与连城道教经韵的典型旋律型的比较,表明连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洞房"一词出现很早,最初是指"幽深的内室"或"连接相通的房间"。唐代产生新义,不但可以指女子的闺房,还可以借指"闺情"。后由此引申为新婚卧房。此外,由于盛唐时道教、佛教盛行,洞房还曾用来指道士的观宇或僧人的山房。这两个唐代产生的新义在《汉语大词典》中均未收录。  相似文献   

11.
杨琳 《家教指南》2011,(1):104-111
敦煌文献唐代郑馀庆撰《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书仪,对了解唐代社会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周一良、赵和平在《唐五代书仪研究》一书中率先对此书仪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阐释了书仪的基本内容。不过由于是初次梳理,在字形辨识及词句理解方面存在不少疏失。本文针对周、赵二氏在书仪第二篇《节候赏物》的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订正及解读意见,以使读者准确理解书仪的内容,从而正确认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2.
《道藏》除了收录道教教义、符箓、科仪、仙传故事之外,还收录了先秦诸子、道教徒诗文集、文人对道教经典的注解等。《道藏》杂而博收的特点曾遭儒、释两家非议,然细观其所收书内容,几乎每部典籍都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藏》收书情况反映了道教"杂而多端"的特点以及编撰者通融开阔的视野,凸显了道教的普世情怀。  相似文献   

13.
道教科仪是对道教道场法事的统称,是道教宗教实践的主要形式。其不仅具备程序性的外在表演系统,更重要的是集中而又艺术化地体现了道教理念。道教科仪自东汉时期形成以来,一直都是道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演变、发展之中不断吸收民俗,在其显著的宗教功能外,也发挥着其他多种多样的社会性功能,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采用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从香港黄大仙祠的科仪个案研究入手,尝试探究道教科仪的宗教功能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东汉末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期。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魏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逐步发展,到唐代终于迎来它的成熟期,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成熟。道教在唐代对各个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形式也包括内容。本文拟通过唐传奇《玄怪录》中的《张老》《裴谌》篇及《传奇》中的《裴航》篇来窥探道教对唐传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崂山道士》一文中,王七心中的"道"是道术,而道士心中的"道"是完整的道教思想。道为本,术为末,王七的"道"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道士的"道"则包含着更为宽广的救世理想,是蒲松龄对中国本土道教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谭峭《化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献中所载的五代南唐名道士谭峭与泉州道士谭紫胃就是同一人,他所的《化书》以道教内丹学为理论基础,论述了修道、修行法术和治国原理,上承道家哲学,对后世道教内丹派和符篆派理论均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道教思想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唐代道教对文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道教教义深入到文艺家的思想,宗教形象激变为文艺意象,唐代的时代精神与道教精神有共同点,道教易于为文士接受和表现,文士与道士交往成风,使道教与文艺的结合自然而深入,诗歌和小说受到最大影响。道教对文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了文艺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主题之发展,造就了唐诗特有的风骨与气象,促进了文艺浪漫主义方法,风格之成熟。在艺术领域,仙人像的创作达到很高的水平,音乐则发展出“法曲”。  相似文献   

18.
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植根于民间,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艺术门类表现形式的濡染,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风格的同时,更加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通过从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与古乐及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文化的交融进行分析和论证,全面认识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陈华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13):I0006-I0006
说到道教科仪音乐,很多人可能并不了道教科仪音乐,又称道教音乐,它是民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是道教法事仪式中经常会运用到的音乐。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从隋大业十二年出生到唐高宗显庆年间被征入宫,再到开元二十七年春二月唐玄宗御撰《叶尊师碑铭》,唐代杰出的道教宗师叶法善这位出身寒庶的天才道士百余年的人生历程,给后世留下了无数谜团。本文就叶法善被征入宫缘由及时间作一探讨,以期使这一困扰学界和道教界人士的问题得到更多关注,最终还原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