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论证了现代礼仪与中国古代礼的不同,认为中国古代礼的内涵和作用大大超过了现代礼仪,前者主要是与法结合成为一种统治制度,后者主要靠自我约束;前者强调等级差别,后者追求相互平等;前者存在践踏人权、扭曲人性的内容,后者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等。  相似文献   

2.
3.
宁夏镇是明代西北边防线上的重镇,驻守着大量的军兵,但是对于驻军的具体数额,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本文从《明会典》的相关记载入手,通过对明代史料的梳理,考订出宁夏镇在明初、嘉靖前期、嘉靖中期、隆庆初年和万历初年的驻军之数。  相似文献   

4.
徐静 《文教资料》2011,(36):31-33
王微是明末妓女词人,其创作受到时人很高评价。但由于特殊身份和时代因素的影响,王微的生平诸问题如生卒年、婚姻、拜访憨山大师的时间等均未厘清。对王微行年的考察,不仅有助于研究其人其词,而且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明代词坛生态。  相似文献   

5.
张宗海 《文教资料》2006,(25):26-27
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大学教育,历代统治者均认为,举办大学的目的是培养选拔为其统治服务的接班人,大学生是其实现统治的工具。所以,自大学产生之日起,历代统治者即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精神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与控制。同时,又采取助学、就业等物质的手段,给予大学生相当丰厚的待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罗织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措施。但是,作为解决学生后顾之忧,而安心读书的管理办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郗悦 《河南教育》2018,(8):47-49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中国不断致力于追求创新和现代化发展,但无论是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还是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都有中国优秀传统礼仪给我们留下的印记。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礼仪在当代的价值,继续从中国古代礼仪中寻找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内容,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完善、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7,(9):13-13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  相似文献   

8.
琉球是古代东亚的岛国,明代时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成为友好邻邦。政治上,琉球三国中山、山南、山北多次遣使明廷,明朝对琉球进行赏赐、册封;两国在抗倭斗争中相互支持。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明代皇帝多次赐《大统历》,中国儒生侨居琉球传播先进文化,琉球派遣王从子、寨官子、陪臣子、官生、女官生等入明朝国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遣将礼是指皇帝命将出征而举行的一种军事礼仪。洪武时期,议定遣将礼,却未有实践。建文朝,崇尚礼教,肇举遣将大礼,但因所命非人,失去了现实意义。永乐时期,明廷征安南再行遣将礼,昭示了永乐朝武功之胜。此后明朝两百年间,遣将礼不举。至天启时期,辽东局势危急,熹宗重举遣将大礼以求挽救危局,然无济于事。明末,崇祯帝两行遣将之礼,礼仪隆盛,但难以扭转军事的溃败,斯典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走向终结。遣将礼的举行既表现了国家最高军事权力的授受,又反映了人君平祸乱、安民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为欧逻巴洲简称。中国人以欧逻巴称呼亚欧大陆西部的这块陆地,开始于明朝。欧逻巴一词始见于利玛窦的《万国坤舆图》,后来约定俗成,为大部分明人所接受。但明人称呼欧洲远不止欧逻巴一名,见于官私献的欧洲名称还有欧逻巴州、欧逻巴国、欧逻、大西、大西国、西国、大西  相似文献   

11.
巨玉霞 《中国考试》2006,(11):56-59
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两卷专门记述科举,提出“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对唐朝与明代科举做了比较,观察到科举的弊端,进而提出改进之法。研究明代科举,必然要研究顾炎武。  相似文献   

12.
13.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2,(3):50
中华礼仪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慎重行事。过春节拜年时,人们都爱拱手作揖,这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老礼仪。你真的会作揖吗?"揖礼"源于周代以前,到今天有3000多年历史了。传统古礼流传到现在,除了"鞠躬",恐怕只剩"作揖"了。只是今天会的人不多,比如电视上身着唐装拜年的主持人,有的人手势太随意;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系统的月食记录很晚才开始,宋代以后才有较完整的记录。明代月食记录主要出自《明实录》,但晚期记录依赖于《国榷》和《续文献通考》。从273条原始记录中整理出197条正确记录,覆盖了实际发生月食的82%。月食记录通常非常简单,但部分记录含有时刻、食分、全食和所在星宿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一生与礼仪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对礼的实践等方面,这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礼·仪     
自幼年起,"中华民族是数千年之礼仪之邦"的教诲就灌输予我们。然而纵观身边却发现能做到以谦卑有礼、温文尔雅为常态的人甚少,引起了不小的困惑——殊不知,自认为最富于"礼仪"的民族,缺少的竟是礼仪。首先从理论出发,咬文嚼字一番,便能发现从今日角度出发,"礼仪之邦"不免有偷换概念之嫌疑——古人口中的"礼仪"与今人口中的"礼仪"听来相同,但古义重"礼",今义偏"仪"。众所周知,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建立社会朝纲之秩序,维系天下百姓之团结。中国社会在"礼"的维系、限制、潜移默化下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彼时封建之邦所夸耀的"礼仪"指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在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下所派生出的"谦卑有礼"。而在从西方引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来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人一旦发现自己有过失。用什么礼节表示谢罪呢?除了常见的打躬陪不是之外。还有免冠、徒跣、肉袒、负荆、膝行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朝鲜使臣所创作的诸多"朝天录"为研究文本,先后分析了使臣们笔下的江南女性形象、社会底层女性形象、明代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形象,特别是朝鲜使臣关于秦良玉的描绘,充实了明史对秦良玉的记载。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朝鲜使臣眼中的明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明代陆容之<菽园杂记>,以其详实生动的记载,从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等多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明代社会的特征,并以其较高的史料价值说明古代史料笔记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