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工业文明决定了劳伦斯以审美现代性的姿态确立自身的文学地位,他要以感性的直接力量自觉地对抗工业文明的破坏、科技和理性主义文化造成的异化,张扬血性意识,崇奉创新,反对权威,以诗性智慧开启了生存之思。  相似文献   

2.
多元现代性是一种与传统现代性理论相左的现代性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不同历史文化在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所谓多元现代性,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历史文化作用于自身现代性的建构并产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模式.多元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发了文化与现代性结构维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现代性本身也作了重新解释,因而拒斥了只存在单一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多元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观缘起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的质疑。通过反思现代性、理性同一性、概念帝国主义的实质.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核心的自觉的历史性、实践性扣批判性的文化精神.对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并代表着整个西方工业文明本质的启蒙精神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从而揭示了人类的历史就是启蒙摧毁神话和销蚀自身的历史。依照批判理论的历史观。历史不是启蒙理性所勾勒的那幅人类战胜自然的宏伟蓝图,不是启蒙理性不断开辟新疆域而一路高歌猛进的宏伟历程。而是在当代所制造的西方文明进步的理性形而上学神话中注定了启蒙自身的悲剧性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张国顺 《考试周刊》2012,(73):28-29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考察,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奠基在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历史考察和分析之上。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发展中,马克思得出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结论,初步解答了“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5.
对学校现代化问题进行文化哲学的探讨,是对人、文化与学校现代化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也为目前的学校现代化实践开拓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在文化哲学看来,学校现代化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自身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变革,即学校文化的转型。这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现存学校文化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批判与重建,实现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由经验、常识、情感为内在要素的学校文化模式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奠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人类社会在建立现代工业的基础上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经历了一个从接受、信奉到批判再到超越的思想演进过程。资本主义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资本逻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深刻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以“胸怀天下”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在“历史之变”中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科学扬弃和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7.
文明决定道路,道路催生新型文明,道路决定民族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三重建构因素:民族复兴是基本主题、社会主义是基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基本路径。这一道路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特征:意蕴着民族性的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体现着世界性的科学社会主义文明逻辑,内含着现代性的现代化文明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探索与文明实践,一方面着力从本质上解决本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作为文明形态的开拓与创造,承载着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性变革的伟大使命,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构建,为全人类的发展前景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李伯元的谴责小说《文明小史》中的现代性进行了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性终将会属于中国的必然画卷。《文明小史》作为记载中国现代性历史的生动材料,不仅在“晚清是一部出色的小说”,就是在当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既有代表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的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强劲的变革逻辑,又有现代性引起的精神焦虑和叙事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现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国内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后现代转向”命题的论争需要人们客观、辩证地对待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尊重差异、关注对话、倡导多元的思维风格;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和注重观念历险、想象创造的教育观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思潮的后现代转向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有效的建设向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世界历史”的论述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分析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与西方近代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因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总体来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考察既坚持对人类价值理想的终极关切。又正视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并特别强调现代化实践既是理性与价值冲突的不断生成过程。同时又是这种冲突的不断消解过程.从而在理性与价值的双重审视中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从合理性和合法性两个维度对现代性展开了文化批判。前者批判的是工具理性及同一性思维,指出了出路在于变革哲学范式;后者批判的是资产阶级国家获得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探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变革的前景问题。其现代性批判思想留下了诸多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是在宗教哲学视野内对人自身发展历史的阐释,因而在本质上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他把人类历史从根本上理解为精神史,是人的自由精神堕落的历史,是人的自我拯救的历史,历史中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因而历史的全部意义都在于终结。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以宗教的话语方式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人的文化危机以及摆脱这种危机进行了阐释,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对人自由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延安文艺有选择性地接受了现代性的不同构成层面,它接受了作为社会-历史层面的现代性,拒绝了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线性时间意识的推动下,延安文艺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和艺术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这种求新的精神正是中国现代文学追求现代性的一贯动力。在创新实践中,延安文艺既挑战了现代性的某些原则,又回应了现代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未竟的事业还是已经终结,这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争论不休的问题。何谓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过程?是一种怎样的文明状态?对于这些问题,即使在于此最有研究的西方学术界也没有形成明确而相对一致的看法,但是从现有的各种看法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现代性作为人类特定文明形态的基本情景:第一,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特定形态;而作为文明的特定形态,它所反映的就不仅仅是文明的  相似文献   

16.
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是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保守主义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性主要思想资源 ,反对全盘西化 ,反对激进变革。保守主义作为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反拨和补充 ,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中国保守主义往往是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受挫之时兴起 ,因而又带有阻滞现代性的消极作用。保守主义的屡屡兴起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它只有在充分接受现代性的前提下 ,才能成为健全的现代性思潮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人类不同文明时代的时间观念和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农业文明的时间观念指向的是历史,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前辈的经验;工业文明的时间观念指向的是现在,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当下的知识;信息文明的时间观念指向的是未来,学习方式关注的是未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拜占廷帝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大体可划分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早期兴起阶段、18世纪百年左右的停滞阶段、19世纪上半叶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①拜占廷研究工作的曲折发展伴随着欧洲近代以来巨大的历史变革,这门学问的兴起生动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变化,透射出工业文明兴起的时代之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哦,香雪》这篇小说的理性分析认为,该文本潜在地存在一个两难结构设置,即在现代工业文明全面入侵中国的乡土世界的时候,现代性自身出现了牵扯与分裂。一方面呼唤着现代化的到来,一方面又畏惧着它的力量,感觉到前途的渺茫。这样一种两难结构,构成了《哦,香雪》复杂的审美内核。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承续晚清梁启超"三界革命"主张,以思想革命为旨归,促进了文学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其文学现代性启蒙思想来源于法国启蒙思潮,启蒙范式是从语言工具的变革继而至文学思想的革命,文学样式则站在"人"的立场,重新去发现并认识人的价值,继而实现其启蒙主张。陈独秀的文学追求虽然审美考量不足,但是对启蒙现代性的追求符合历史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