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中央提出的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的决策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实现此目标需大力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促进民主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村容村貌建设和不良行为矫治,小组工作由于其工作方法较为适合我国农村现状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为特别法人,未赋予村民小组法人地位。但是,现行法规定了有独立财产的村民小组对农村集体财产享有所有权及诉讼主体地位。现实中,农村存在宗地权属模糊,三级集体之间权利界限不清,现行法律对“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定位不明,以及“农民集体”的工作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导致村民小组的法律主体地位弱化。厘清村民小组法律主体地位弱化的原因,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明确其法律地位,不仅有利于对农业生产进行就近耕种管理,而且对构建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兴起后,更多的中外学者从民主价值追求的角度对村民自治表达了学术关怀。其实,国家积极推动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从工具合理性角度考虑的。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推进政治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的功能日见清晰。  相似文献   

4.
村民直选是我国选举制度上的重大进步之一,它极大地唤起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事实上,在个别村村民直选中,村民对政治活动的热情并不高,这既有体制、制度等原因,也与村民的政治功效感和自身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某乡村村委会选举为个案,通过对村委会民主选举过程进行的深入调查研究,揭示了在我国现阶段村民自治中普遍存在的村委会民主选举中的形变现象。形变现象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规范和民主程序的违反。出现了竞选村干部动机利益化、竞选手段复杂化、违规操作等现象,而且也是普通村民的政治社会化程度较低、参政意识淡漠的反映。本文试图从村干部角色地位的转变,村民缺乏社区认同感、法制意识、公民意识淡薄,选举程序简单化以及对村干部的监督不力四个方面来剖析村委会选举发生形变的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建议,为促进我国社会基层民主化提供实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入推广标志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加强农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当前,民主参与的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制度缺失、农民素质文化偏低和政治参与能力不够高等等。因此,要发展民主参与,就必须完善民主参与的相关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村干部的队伍中,村民小组组长一方面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政府对其依赖性更大,很多细微的工作都需要村民小组组长去执行,因而他是"代理人"的最佳首选;另一方面他是由本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本村人,因而关乎村民的任何利益事件,也会关乎其切身利益,所以他能更好地履行"当家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村民自治的基本法律,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相应的时代诉求。在当下村民自治制度走向纵深发展、制度体系已突破传统村委会框架的情景下,2010年10月颁布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村民自治法的理念,但其制度设计上仍存在差距。未来立法有必要遵循村民自治权作为村民自治制度逻辑起点的立场,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结构予以必要的完善,使之符合村民自治法的立法定位和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两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小镇为例,分别从留守村民的文化活动形式、活动载体、活动内容、文化观念及其新的文化需求等方面展开调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留守村民文化生活品质,从物质层面上来看,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保障;从乡村文化建设面向的主体来看,必须关注留守村民的文化需求;从国家管理者层面来看,则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是国家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藏族村村民在特殊地域和文化背景下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来实现村民自治的现实途径分析,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并提出经济发展、制度完善、发展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村民自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因素逐渐减少,造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过多流动,出现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如何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进程。本文选取安徽省黄山村与江苏省尧南社区作为样本村。在实地进行调研后,获得了空心化有关数据,以此为基础计算空心化率,并利用线性逐步回归模型,计算经济、资源、区位等区域差异因素对样本村空心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黄山村空心化的区域差异因素个数较少,但影响系数较大;影响尧南社区空心化的区域差异因素较多,但影响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村民而言,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和宗族组织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个人及家庭的记忆,以及对远祖、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族谱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得以维系传承,并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族谱对记忆的承载与维系功能受到民俗生活的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民俗生活为之提供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土地整治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在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客观上对区域内的古村落景观生态保护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其中原因,主要表现为片面理解土地整治内涵、对土地整治与古村落景观生惠保护的关系缺少深入思考、规划文本可操作度不高、缺乏人才与技术、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强等方面。应从坚持统等兼顾、科学编制整治规划,着眼生态平衡、坚持持续健康发展,完善项目实施、建立生态预评机制,注重教育宣传、激励村民主动参与,加强科技攻关、拓展业务培训渠道,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深度挖掘乡村民间文化之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村庄还存在着发展滞后、缓慢、后劲不足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村庄的在地文化。乡村的发展应立足于对在地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对乡村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并创造新的事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自人民公社取消后,中国乡村出现了权力真空,在此背景下村民选举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重大成就。选举程序的改进,逐渐达到国际标准。村民自治虽然历经二十年,但与中国农村久远的传统相比,还只是基层民主转型的开端,因此,要改进农村治理,必须优先完成自治发展的第一阶段,进一步完善村民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安徽枞阳大山村有新生代农民工323人,拥有一定资本而自立门户的工商业者7人,其孩子通过缴纳较高的转学费或利用关系而陆续就读于名校;跻身企业白领阶层的11人,其孩子只能就读于务工地的一般公立学校;其余都是完全依赖打工的受薪者,其子女只得长期留守家中度童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标本兼治的方法,是加快农民工身份的转化,并通过发展夯实农村"职业化"取向的教育培训,隔断农民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较深入调查,揭示了"藏回"族群的形成是在藏区回族移民和藏族长期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回族对藏族社会生活及文化的积极适应结果,是回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研究"藏回"族群结构多元的文化构成,探讨现今"藏回"族群村落社会控制三元结构并存的新问题,提出云南"藏回"是历史上穆斯林积极适应藏区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回族的一个亚族群。  相似文献   

18.
在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宏大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政府作为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最重要主体,必须弄准角色定位、明确职责功能,而行为引导、资金供给和宣传推介正是政府积极作为的最直接体现.宏村作为古村落保护开发的"鲜活样本",政府在其间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作用为其他地区古村落保护开发中政府行为优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37个旅游模范村为例,通过德尔菲法进行模范村优势资源禀赋的确定和分类;基于GIS技术,通过核密度估算分析,找出安徽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的空间分布在合肥都市圈范围内相对稀少,呈现"远城、近水、傍路、依景"的特点;宏观上表现为"皖西北分散、皖东南聚集"的半包围特征;资源特色、农业基础、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规模是影响安徽省乡村旅游模范村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幸福村居”建设是广东省落实国家新农村政策的一项举措。选择珠海市金湾区“三板村”和“广益村”作为典型样本,调查了村民文教需求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幸福感”低,生活压力大;村民培训需求呈现多层次化趋势;村民的文教活动缺乏专业指导。村民文教活动的实现途径应该多元化;政府应该加大对村居文化生活的建设与经费投入;村居文教活动应该依托高职院校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