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何学生作文大面积雷同?说到底,是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僵化的作文模式化训练而产生的“目的颤抖”症。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抖动就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就会产生“目的颤抖”症。  相似文献   

2.
近百年来,语教学经历从经学到单独设科的国、从言教学到白话教学、到1949年革命语境中的“语”、再到言语(语感)教学的种种变化,可以说是语教学目的从侧重“思想教育”向侧重“言语能力培养”的变化,思想教育也从语教学目的变为附带功能。这种变化所具有的曲折过程,是与化现代化变迁的曲折历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麻雀为什么会颤抖 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不熟练,你肯定会注意到,你把线头紧紧握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就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的手能够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却颤抖起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 教小学语文《麻雀》一课,用“目的颤抖”的道理来解释“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时“浑身发抖”的原因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4.
语教学的目的是语本身还是语所负载、传达的内容,这是语界经常争论的话题,也是语教学时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语课“上什么”和“怎么上”。认为语教学的目的是语本身,或认为是语所负载、传达的内容,都有片面之嫌。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教学,应根据课的目的要求来决定语教学的重点。具体来说有四种方法处理它们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语能力训练在语教学中不容乐观,可以说在不少学校。语能力训练这种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被“亵渎”,被“异化”,其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化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说,阅读训练就是一元的.同质的“思想教育”的训练。语教学界两个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情感教学派”和“法治语派”都不同程度地在语教学过程中将阅读训练变成了这样的思想教育训练。显然,这种训练不能完成语教学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作教学素称语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论在高考、中考语试卷中,作的赋分都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教师真正花在作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与之是不相称的。每每考试或作竞赛优秀作不多,而平庸和未成的作却不少。这与作教学“走过场”和“不到位”不无关系。有人慨叹学生的作“一代不如一代”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课堂教学也要适应“满负荷”、“快节奏”、“强刺激”、“高密度”、“高效益”的现代鉴赏与接受方式,注意适当地提高课堂上教学信息的强度与密度,我们把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叫做“密度教学”,开设语实践活动课是走向语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以“CBE”(模块教学)为参照系,对改造我们现有的语教学体系,实现语“五项全能”(书写、口语、听读、写作、思维)训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士民 《教育家》2004,(10):60-61
张志公指出:“多年来,语教学效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种现象,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吕淑湘也说过:“中小学语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语教学不改革,语教学就没有出路,这已经成为共识:是修修补补还是从本质上触动,众说纷纭。但不管是哪一种,创新都应该是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11.
作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又不熟练,你肯定会注意到,你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的手本来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却颤抖起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放松的技巧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过度的努力和减轻过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错误和失败时产生的过分谨慎。可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请以“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对语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取消了原大纲中“指导学生学好课和必要的语知识”这句话;据报,新版的初中语教学大纲,更明规定:语法知识不考,修辞知识不考,章章法知识不考。按习惯,不强调往往被理解成不重要,不考试往往会演化为不教不学。这是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震荡式更迭,也许不是不可以询问的、不是不值得询问的。当然,上述的取消或规定,是基于特定情境的特定考虑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以“语法”为代表的“语基础知识”教学.确实声誉不佳,问题多多。  相似文献   

13.
许花 《成才之路》2023,(12):113-116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对学生的阅读状况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通过机械性的方式记忆生字和新词,难以形成深刻印象。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引入“语块”阅读分层教学,使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得到激发,使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语块”阅读分层教学可采用以下策略:“语块”阅读教学备课分层,“语块”阅读教学过程分层,“语块”阅读指导分层,“语块”阅读作业分层。  相似文献   

14.
〈一〉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又不熟练,你肯定会注意到,你把线头紧紧握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的手本来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颤抖起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放松的技巧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过度的努力和减轻过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错误和失败时产生的过分谨慎。可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请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  相似文献   

15.
在《语教学之友》第4期(总第268期)上有一篇题为《语知识构建之刍议》的章。作看到了因新课标指出“语知识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而引起的“淡化语知识教学的倾向”。章便由对这种倾向的“大声疾呼”始,经过构建语知识必要性、困难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将如何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所有语教育苦苦探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人提出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卓见高识,但无论哪一观点都没能让人们普遍接受。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教些什么,当下的教学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语水平的提高。我想,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语教学太复杂太“感性”,仅一个语“性质”之争就有千说万论;二是语教学的任何一套理论似乎都还未能现实地解决“少、慢、差、费”的积弊。笔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语教学的苦恼,在这里仅就美学的视角,提出一点关于突破语困境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从事语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课。语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味”?拙见以为,语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字、学、化、采;舍此而旁鹜,则必然会没有语味或其味寡淡。魂兮归来,语的魂是语言和言语;血肉兮归来,语的血肉是真情诚意。回来吧,语味!  相似文献   

18.
语学科历来被人们喻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语教学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任务。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三段论”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课是学了不少,可真正的语能力却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语的兴趣淡化,使许多老师感到语课难教,教学实效难以提高。面对这种现状,笔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刘志迪 《成才之路》2011,(28):97-I0014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20.
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好语。“教是为了不教”,是指教到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自学这种学习的最高形式达到教学的终极目的了,就可以不教了。为了达到这个理想境界,我们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改革中不断努力,在学习方法的促成、改进中再接再厉,直到教师把学习语、钻研课、复习总结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化为己有,这时,才可以说比较接近“不教”的境界了。而在此之前,为了缩短教法与学法之间的距离,“寓教于练”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