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胡适一九四九年飞离北京时,留下了一批书信,这些书信以前只在报刊上零星发表过。最近,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将它系统地整理成《胡适来往书信选》(分上、中、下三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内部发行。书信选包括胡适自一九一五年到一九四八年的一部分电报和信稿、电稿,并在附录中收入了胡适所保存的其他书信、一部分手稿和一些与书信内容有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2.
王伟国 《兰台世界》2005,(14):22-23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  相似文献   

3.
书信与日记,是中国历代文人使用最广泛的文体,也是档案史料的重要一页.书信,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电脑、通讯工具的日益普及,书信这一文体在传统生活中的使用逐渐被取代,然而我对其却仍未能忘怀.年少时家父短短的一封书信,在冬季里恒久地温暖着我的心.这样的感受,时下已难再重温.所以我对书信的好感,始终不渝.  相似文献   

4.
高妍 《兰台世界》2016,(16):135-137
吴澄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与散文家,他的散文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信尤具文采,在宋元书信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全元文》收录其书信98篇,因其私密性的特点而真实反映了吴澄的情感和文风,表现出了语言质朴、逻辑缜密、形式活泼、情感真挚的美学特色。吴澄在江右文化中成长,推崇唐宋七子文风,在书信中表达的文论思想也体现了"会和朱陆"的主张。这批书信还透露了他一生的交际圈,元中期的临川郡崇仁地区已形成了以吴澄为纽带的学术群体。  相似文献   

5.
书信,又称信札、书札,泛称为尺牍、尺书、尺纸、尺翰、尺素等等。在我国使用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书信来往的记载,这样算来我国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书信交往史。从古至今,人们历来都很重视对书信,特别是名人书信的收藏与保管。从人们收藏与保管书信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写信人自己收藏保管。古时,官场有退还书牍的风气,特别是对名人显宦的书札,收信人都细心保存,日后将其退还,以示敬重。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古代书札汇编,大都是以此种方式集中收藏保存的。也有写信人自己保存底稿的…  相似文献   

6.
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一样,作为政治家、革命家、学问家的毛泽东同志,既孜孜矻矻地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理论、知识,又关心和重视出版,亲自参加和领导革命的出版工作。《毛泽东书信选集》(以下简称《书信》)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的一些史实、想法、观点和论述,在其他论著中不易见到,书信却记载下来了。这些书信实在是十分宝贵的重要文献。 (一) 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并且影响和带动着革命军队、  相似文献   

7.
家书抵万金     
我独钟情于收藏书信已有十多年了,至今已收藏了各种各样的书信近千封. 书信在收藏领域里是一个起步较早而参与人数始终不多的项目.在古代,书信是人类除语言之外用来交换意见的主要工具.早在人类发明纸张以前,就已经有了写在布帛、竹简、木版上的书信.从那时起,书信便成了古代收藏家们的收藏对象,尤其是一些社会贤达、文人骚客的书信,更是备受藏家们的青睐.由此一代一代传下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如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唐朝韩愈的<答李翊书>等,就是书信中的精品,现在已成了中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8.
《文汇报》副刊《笔会》原主编、高级编辑徐开垒在长期的编辑创作生涯中,结识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作者,细心积累了大量的来往书信.其中有不少重量级名人,如巴金、叶圣陶、冰心、沈尹默、丰子恺、赵朴初、艾青、曹禺、郭绍虞、钱君匋、柯灵、唐弢等诸位先生的珍贵书信.在他的晚年,曾经四次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以下简称为“上图”手稿馆)捐赠作家书信和自己的书稿,合计254件,其中书信达180余件.  相似文献   

9.
(二)专用书信书信除了一般的外,还有一种专用书信。这种专用书信,只用于单位与单位,个人与组织之间联系工作,交流情况,处理问题等。如果将这种书信再细分的话,按其内容和性质,大体上可分为三  相似文献   

10.
陈士银 《图书馆论坛》2023,(12):186-192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数据众包平台CSA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明代书信计划是通过书信作者、收信人、书信名称及其所属文集进行检索的数据平台。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平台已收录1,650位明代人物超过52,399封书信信息,另有约5万封书信信息待收录。通过整理书信往来人物,建立与CBDB数据库的关联,可以批量利用这些书信探索相关人物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别名、籍贯、入仕、官名、著述、亲属关系与社交网络等,丰富对明代历史人物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王国维是近代著名学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友人往来书信是研究其学术思想、政治观念等重要资料,历来受到学界重视。自1980年《观堂书札》刊行以来[1],学界不断搜集刊布,主要的有《王国维全集·书信》(1984,下简称《书信》)[2]、《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2000,下简称《往来书信》)[3]、《王国维未刊往来书信集》(2010)[4]、《王国维全集》第十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在《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1]序言中认为,“论学书信”之题有一定的学理深度,因为书信往来一方面精要地反映了学人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能够“再现一个现代学人交际圈”,同时,“论学书信”又充满了主观色彩浓厚的人文关怀,而作者的个性才识和治学方法恰恰合适。在该书中,作者也的确很好地平衡了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事实与理论、微观与宏观等矛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王重民研究深入,王重民致阿英的六通书信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经过识读、排序和文本梳理,发现书信主要内容为王重民为阿英编纂文献查找资料并提供文献线索的情况,同时在通信中也涉及王重民先生编纂出版"敦煌叙录"的一些往事与细节.这六通书信揭示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王重民先生与阿英的互动交流,是王重民研究史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新问世的《红书简》一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党的文献》杂志社编写,鲁振祥、马云飞、孙东升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中国革命者群体书信精品总集,也是一部高水平的书信赏析读物。全书共五册,分为“领袖篇”、“先辈篇”、“将帅篇”和“英烈篇”四大部分,收入革命领袖、革命先辈、开国将帅等书信355封,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英烈的书信244封,全书近600封。书中有每位写信人的生平简介和照片。每封书信正文后面除附有“注释”外,还附有“简析”。《红书简》的编选,在注重广泛性、系…  相似文献   

15.
尽管沈从文与老舍两人交往有限,关系并不密切,但从沈从文的作品、书信与老舍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他们互有谈及的地方,尤其是沈从文在建国后的书信中多次言及老舍,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与老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尽管沈从文与老舍两人交往有限,关系并不密切,但从沈从文的作品、书信与老舍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他们互有谈及的地方,尤其是沈从文在建国后的书信中多次言及老舍,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与老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书信集》中,有关图书编辑出版问题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份量和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些书信中,凝聚着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伟大编辑出版家的鲁迅关于编辑出版工作的极其精辟的见解。书信写作的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今天读起来,依然感到十分亲切,书信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在出版工作实践中予以注意。这里,仅就有关为读者服务的几个问题,谈一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的书信档案,是毛泽东档案文献的重要构成部分.现收藏在中央档案馆的毛泽东书信(参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活动,反映了他同党内同志、党外朋友、亲属、故旧的密切交往,不少书信也论及政治原则、方针政策、党性修养、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重要内容.同时,不容忽略的是,这些书信还展示着毛泽东内心深处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里面珍藏着绵长细腻的夫妻情、父子情;珍藏着淳厚质朴的同乡情、同窗情;珍藏着纯洁高尚的同志情、战友情;也珍藏着真挚深厚的师生情.  相似文献   

19.
一封书信一堂教育课 某装甲团坦克九连教育方法灵活 函授学员杨建章报道:4月28日,某装甲团坦克九连指导员王金友给全连官兵搞教育,奇怪的是他没有带教材,也没带教育提纲,而是拿着一封书信给大家讲课。 笔者来到该连了解到,原来王指导员在用书信来给大家搞教育。实施书信教育已是该连开展的经常性教育活动,从年初到现在,这已是该连开展的第16次书信教育。实施书  相似文献   

20.
乐清市档案馆馆藏中有张冲档案共4卷.起止时间为1941年至1995年。主要内容有: 一、亲友与张冲及其家属的有关来往书信的原件与复印件,其中包括张冲与余氏夫人(现在台湾)的书信原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