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要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特点,并以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盆装模拟实验以及外加N源、P源强化土著微生物处理的方法,从几种土著微生物常用N、P源中选择了最佳N源,最佳P源,并实验确定了本模拟实验系统的C∶N∶P.在本模拟实验系统最佳强化条件下,土著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效果得到明显提高,30天其降解率最高可达73.3%,较对照高出了58%.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级氧化法修复敌百虫污染的土壤,考察了pH值、Fe2+、H2O2、敌百虫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土壤中敌百虫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芬顿高级氧化法能有效地降解土壤中的敌百虫,最佳条件为水土比2∶1,初始pH值3.0,H2O2/Fe2+的物质的量比25∶1。采用间歇式加入过氧化氢的操作方法,在污染土壤中加入Fenton试剂,敌百虫的降解率达到可达99.3%,并且其降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采用预制床处理工艺对江汉油田4种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用规模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TPH)为(25.8~77.2)g.kg-1时,经过86d的运行,TPH去除率为39%~66%。TPH的降解速率除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石油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4种石油污染土壤的降解速率依次为:稀油>高凝油>稠油>特稠油,TPH的组分对其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本试验研究为大规模石油污染土壤异位生物修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强化学生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理解,设置了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教学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污泥基生物炭及其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及观测指标测定方法,学会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开展创新实验能力。该文研究了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总石油烃、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污染物质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原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茂名炼油厂附近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2株能够以原油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原油降解菌株,经鉴定分属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进一步研究了2株菌原油降解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株菌5d原油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2.8%和44.7%;在pH接近7.0,NaCI的质量浓度为10g/L,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质量浓度为40mg/L时降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Fenton试剂对碱性品红溶液的脱色和降解作用,探讨了溶液pH值;试剂的投入量;光照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在pH=3,H2O2/COD0 =2g/1g,H2O2/Fe2+=100∶1(摩尔比)条件下,CODCr去除率可达94%,处理后水样近无色。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题1.能正确表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示意图是2.对于反应H-+N H3=H2+NH2-,正确的判断是A.是置换反应B.N H3是氧化剂C.H-被还原D.N H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3.在4Zn+10H N O3=4Zn(NO3)2+NH4N O3+3H2O的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分子个数比为A.1∶9B.9∶1C.4∶2D.2∶44.下列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5.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Ba(O 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炽热的碳与CO2反应D.甲烷(CH4)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6.R2O8n-在一定条件下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适合低程度(916 mg/kg)石油烃污染土的修复技术。创新点:选用实际废溶剂污染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两种经典原位修复技术(化学氧化/淋洗),并结合效果、环境友好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对该类土壤的修复提出经济性建议。方法:1.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改变试剂浓度、剂量和配比,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以探究不同因素对石油烃去除效果的影响;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数据之间的显著性,得出各种方法的最佳条件。结论:1.类芬顿氧化技术适用于石油烃高污染土壤的修复,而石油烃低污染程度(916 mg/kg)的土壤仅用水洗法即可达到修复效果。2.从施加修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毒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等方面考虑,活化过硫酸盐法和水洗法最适用于该污染场地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生物降解性、降解途径及影响微生物降解磺酰脲除草剂的因子。并对其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F3(Trichodermasp.)、F5(Aspergillussp.)、F6(Aspergillussp.)为石油降解菌,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温度、石油浓度、振荡速度、初始pH、菌液投加量对各菌降解石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对各微生物降解石油以及它们自身的生长都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各单菌降解石油的最佳单因素条件.为利用微生物治理石油污染环境提供了一些基本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上讲,一般的网络恶搞并没有很多的恶意,往往只是一种自娱的手段或需要。但恶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带来各种不良的信息和道德法律问题。对于网络恶搞,一味的指责与批判是非理性的,关键在于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引导与规约。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的变化跃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生存环境。由于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前几代青年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独特的群体个性。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年的认知、行为和心理及社会分层等方面,都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后出师表》是研究诸葛亮的重要材料。自清代开始,《后出师表》的真伪成了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针对这一问题分别有正反两种观点。综合20世纪以来前人的研究成果,搜集关于证明《后出师表》真伪的各种依据。针对同一个论争点,学界分别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分别列出不同论争点的正反两种观点,总结陈述并细致分析这些观点。最后根据不同的论争点如《后出师表》的出处问题、感情基调与用语问题、涉及的历史人物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后出师表》确实出自诸葛亮之手。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的变化跃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生存环境.由于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前几代青年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独特的群体个性.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年的认知、行为和心理及社会分层等方面,都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史研究是中国民族史与东北民族史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出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文章尽量全面回顾了2005-2010年间高句丽史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媒介责任是一个内涵甚广且相当复杂的概念,是对作为整体的媒介对国家、民族、历史、人文应担负怎样的责任的系统探索。对媒介责任的探索,则是将媒介这一复杂变动的社会有机体,与诸多社会历史伦理道德重要因素进行价值碰撞的多元思考,这种思考也是培养大学新闻专业学生系统整体的媒介宏观意识的第一步。目前我国传媒表达中常出现孤立性、没有历史观、偏重感性缺乏社会背景的现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媒介责任教育缺失,对比美国大学展开的媒介伦理研究,我国大学新闻专业教育应系统引入媒介责任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刘勰应是对左思作品进行较全面批评的第一人。他高度肯定了左思的文学才能。不仅指出了其创作的总体风貌 ,而且察觉出了其独特风格特征。认为左思的文学成就突出反映在《三都赋》和《咏史诗》上 ;另外也指出了其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看来 ,刘勰的批评有的地方有失偏颇或不甚深入。  相似文献   

19.
遑论人文对数学科学的反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对科学技术及其他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人文教育对数学科学又具有反哺的作用。本文的撰写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在数学科学的发展、教学和研究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raining models of late 19th century Schools of Design (Art) as exemplified by the first municipal School of Art (Margaret Street, Birmingham) and the current preparation of specialist teachers of Art and Design. A recurrent theme is the paradox of objective, measurable standards, pitted against notions of subjective independent learning, individual relevance and choice. Consistent with other papers from this author, the thrust of the perspective is question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an examination–dominated agenda and opportunities for experimentation, creative risk taking and forms of supported, purposeful play. Continuing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purpose of drawing in an increasingly technological,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