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军 《新闻世界》2010,(10):24-25
"民生"电视新闻的灵魂就在于"说话",就是要把"话""说"好,而这个"说",就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2.
魏佳 《新闻窗》2011,(5):55-55
记者看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而是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忽视"小事情"的存在,就会失去寻找新闻的敏感。其实,"小事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大新闻",需要记者雾里看花,云中摘月,透过表象挖掘本质。这是我从业以来,通过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过程体会到的。  相似文献   

3.
俞景华 《出版科学》2010,18(1):21-22
好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好文章的慧眼,在高水平上寻求与作者的共鸣、共通。慧眼重在"慧",贵在"情",难在"专"。  相似文献   

4.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张帆 《新闻实践》2009,(12):63-64
服务读者、为民解忧是党报记者的职责,要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使监督与服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而使新闻报道取得更好的效果。近几年,温州日报"公众服务网"在报道民生、服务读者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崔振峰 《新闻窗》2011,(5):53-53
作为一条新闻,必须要快,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光具备了"快"字,而不注意在"精"字上下工夫,也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俗话说,"剜到筐里的不全是菜。"然而,不少记者却常把剜到筐里的"菜",全部塞进文章里,原本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就被拖泥带水的空话、套话淹没了。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在信息传播中,新闻作品是"易碎品",图书是"耐用品",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时仅仅是因为传播的介质或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果加以适当转换,"易碎品"完全可以锻造成"耐用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如何将引起大众关注的新闻信息成功地转化为畅销书,这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黄保才 《新闻实践》2010,(12):32-33
民生有"小民生",亦有"大民生",民生新闻不仅仅要反映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关系紧密的政府举措,其实也是挺"民生"的。关键是在操作中要站在民生的角度来打量、权衡和包装。民生新闻最核心的要素是民生视角,最关键的是找准第一落点,即如何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和尊严。  相似文献   

9.
倪沫 《东南传播》2011,(2):112-113
民生新闻要突破选题狭窄、内容琐碎、部分节目操作流于庸俗的瓶颈,宜用好"大题小作"和"大题小作"的辩证法,即运作宏大选题时宜寻找或策划最佳切入口,用生动的故事见微知著反映大主题;报道"小题"时,宜加强媒体的理性介入和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小选题背后的意涵,使得报道体现一定的深度,发挥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从而让观众在"消费"这些"新奇特、假丑恶"式的市井琐闻时,能带着一定的价值判断来看待和接受。大题之"大",大在选题的视野和层次的宏观;大作之"大",大在选题操作中对意义和内涵的提炼、提升;小题之"小",小在选题的贴近和家常;小作之"小",小在选题操作中的最佳切入口。"大"胜在宏观和深刻,"小"胜在亲切和感性。在民生新闻中,"大"与"小"相辅相成,新闻若能在"大"与"小"之间找到平衡点,或由小而大,或由大化小,就能达到殊途同归、生动与深度并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三网融合”面临五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10年元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召开,"三网融合"进入了全面启动时期。在2010年3月的CCBN大会上,"三网融合"成为了广电业界高度重视的话题。虽然说"三网融合"对广电网将产生巨大的化学变化,但其化学变化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三网融合",必将涉及体制、政策、管理、技术、法规、产业等诸多问题。具体说来,"三网融合"将面临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怎样增强新闻作品的魅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3月22日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访谈中说:新闻记者要给读者送个"原生态大苹果",而不是维C药片。他解释说,送"原生态大苹果",  相似文献   

12.
2011年被称为"微博应用元年",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一些报纸纷纷打造微博爆料平台,让微博网友过足"新闻线人"瘾,"新闻线人"在微博的推动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江坪 《新闻实践》2011,(2):52-52
红网:《百姓呼声》 对于民生的问题报道,省级新闻网站都十分重视,几乎都设有专栏,名称也很实在,"民生帮帮帮"、"民生热线"、"焦点民声"、"网上民声"、"民声通道",等等,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心系民众、服务民众的舆论氛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红网的《百姓呼声》,是其中一个典型。《百姓呼声》中有八个栏目:"投诉举报"、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民生新闻中记者的采访是"第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新闻的成败。民生新闻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活空间,关注老百姓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5.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16.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0,(18):57-58
"哀兵"不等于败军、弱旅 "哀兵必胜"语出《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若"作"加",误,当据傅奕本、敦煌本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德经》改。一说,"加"系"如"字之误。"相若""、相如"都是"相当"的意思。"哀",任继愈注:"沉痛,悲愤。"后以"哀兵必胜"四字成文,指对抗双方兵力相当,受到欺压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胜利。  相似文献   

17.
陈艳 《新闻前哨》2012,(9):82-82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纸媒面临空前的竞争压力。地市党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要想赢得受众青睐,只有通过主打"民生牌",加强民生新闻报道,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提供帮助平台,才会赢得民心。 如何打好"民生牌"?首要前提是对民生新闻准确定位,即民生新闻的基本特性是民众视角、民本取向,要求记者的眼睛向下、脚步迈下、身子沉下,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掌握第一手素材,采写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强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8.
多写稿,首先,要有主动意识,"主动一步天地宽"。其次,还必须要做到"五勤",即眼勤、耳勤、腿勤、手勤、"心勤";写好稿,需要勤学苦练,功到自然成。快见报,要求具有"抢新闻"的意识,及时采写、及时投发,并要考虑到媒体的需求和编辑风格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农村天地广阔,是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富矿"。做好农村民生新闻,要知农爱农为农,要善于挖掘题材,要练就一双"新闻眼",要勤联系多跑腿。  相似文献   

20.
2009年9月7日夜里,不,应该是9月8日凌晨,短信响了,是王俊秀的,"我还是有点儿紧张。"我看了看时间,是凌晨2:40。两个小时前,我们还相互说,"早点儿睡吧,明天还有一场硬仗。"看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没睡着。王俊秀正在青海民和县调查文物被倒卖现象,明天,她约好和文物贩子"交易",我们也商定了这个时间报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