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平 《初中生》2011,(8):42-42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这次大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地震本身造成的伤亡人数并不大,这和日本人平时强烈的防震意识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地震高发国家,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数千次,其中,震级超过3级的地震平均每天就有4次,世界每年所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有近20%发生在日本。作为地震的高发国,日本并非受灾最严重的国家,而是在长期的抗震  相似文献   

3.
梁东成 《地理教育》2011,(11):19-19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38.1°N,142.6°E),震源深度约20千米,东京有强烈震感。这次地震是1900年以来的第四强震,也是日本自130年前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件,造成重大人员...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猛烈的海啸,十米多高的水墙挟着大量的岩石、树木、车辆、船只或建筑物废墟,以摧枯拉朽之势,高速穿越海岸线,扑向滨海的城市和村庄,几乎袭遍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5.
陈灵侠 《考试周刊》2010,(30):236-237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过劳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日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透过"过劳死"这一表面现象,从解读民族心理层面深层次挖掘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危机意识。集团主义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万事万物都要讲究"度",否则,积极的事物也会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赠答习俗是贯穿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国民性行为,日本人随时随地都会用送礼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本文从送礼习惯的程式化、回礼方式的及时性、赠答语言的客套性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人在赠答习俗中所体现的求和意识。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截至当晚9时,仅发现6人遇难,150余人受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日本是怎样做好防震工作的?他们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下面这篇短文可以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8.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特别强。它是构成日本人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使日本人具有凝聚力的因素,这种凝聚力正是日本民族活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郭崇 《考试周刊》2011,(2):54-55
日语中的“间”除了其表意功能外,还具有很多的文化内涵.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以探讨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于海英 《文教资料》2010,(23):90-92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中日之间虽然一直试图认识和了解对方,却远没有达到此目的。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特性入手,探讨日本人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试图寻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和具体体现。另外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意识的对比,可以更加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为读者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社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张琳 《考试周刊》2011,(90):238-239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作者从套匣型、扇型、新娘样的玩具纸人型、可折叠便当型、能面型、徽章型六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得出如下结论:在拥挤的、资源短缺的环境中成长的日本人形成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资源的习性是自然而然的,于是便有了缩小意识。日本人的这种缩小意识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简化、简洁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的暧昧性是举世皆知的日本代表国民性之一,日本人的暧昧常常让与其交往的外国人不得要领甚至屡屡失败。日本人暧昧性的形成有着地理、历史及文化方面的诸多根源。暧昧,既是客观环境造就的天生习性,也是日本人在长久的生存过程中磨炼出来的一种圆滑的处事之道。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人暧昧性成因的分析,透视暧昧性的本质及内涵,为我们今后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摩擦,维护自身利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海啸来时各自飞(tsunami tendenko)"备受关注,声名鹊起。在日语里,"海啸来时各自飞"意味着"海啸避难时,每个人只顾自己,不等待任何人,即使是自己的骨肉至亲"。在日本东北地区,人们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避难手段代代相传。在海啸来临之前的短暂时间内迅速避难到海拔高的地方,是唯一有效的延续家族命运的方法。按照通俗的理解,这个词语仅仅强调保护自己的生命。但是,根据关于东日本大地震的调查数据,它还包含以下三层意义:促进他人的避难;构筑信任的基础;缓解生者的愧疚。  相似文献   

14.
一日,我在网上查找有关成本控制的资料时,看到了一则关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煮蛋的故事,上面写到:“日本人煮蛋是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进鸡蛋,加水约50毫升,点火后1分钟把水煮开。3分钟后熄火,再利用余热3分钟把鸡蛋煮熟,整个过程耗时7分钟。”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煮鸡蛋的做法:首先打开炉具点火,  相似文献   

15.
由于日语中"四"的读音与"死"相通,日本人十分忌讳。本文以日本各历史阶段日本人的"四"字忌讳为主题,从历史典籍、文学作品、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求这一忌讳出现的历史渊源和日本人的生死观等。  相似文献   

16.
马琼 《学习之友》2014,(4):58-60
在日本的地铁车厢里,即使相当拥挤,也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一手抓住吊环,一手拿着包了浅咖啡色封皮的小书在阅读。不仅是地铁车厢,车站站台上、广场边,人们或是双手合拢地捧着看,或是就这么单手拿着看,甚至将其卷成一个小筒看……  相似文献   

17.
周芳 《考试周刊》2009,(9):56-57
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来进行交流,增进感情,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一些相对常用的"挨拶言葉"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一个日本人来说,他始终是处于上下、内外关系的包围中。"挨拶言葉"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它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日语中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7,(6):62-62
到日本的第二天,我和同事一起去银行,把从国内带来的旅行支票换成日元。因为数额较大,我们去了3家银行。每进一家银行,里面都看不到高高的柜  相似文献   

19.
孙雅琦 《天中学刊》2012,27(3):99-101
《伪满洲国》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描写突破了"鬼子"形象的模式化,同时刻画了亲切平和的日本平民形象,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当然,这样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中蜕变的原因,除了作者陷入了她惯用的"温情写作"模式之外,还与作者当下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伪满洲国》在日本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与不足,都代表了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形象塑造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日本民族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同时又常以“经济大国”“大和民族”自居,具有在“小”中求“大”的扩大意识。基于此,从语言角度,从日语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及接头词“大”入手,分析日本民族的扩大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客观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