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其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缺乏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2.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情绪衰竭”,对工作失去了新鲜感,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热情,工作处于疲惫、低迷和消极状态;二是“去个性化”,对学生失去了耐心,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烦躁、易怒、体罚学生等;三是“个人成就感丧失”,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价值追求,感觉个人能力得不到体现,无法获得成就感,出现懈怠、想改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心理枯竭”等,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活综合症。在我国,存在大量由职业倦怠引起的各种心理情绪问题,其中非人性化地对待学生而引发的教学事故频频发生,极大地危害到教师个人、学生乃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源于英语“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教师职业倦怠则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指出,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6.
左彩云 《教师》2014,(8):124-124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体验到身心疲劳与能量耗竭的状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影响到社会对幼儿教师行业的认可,更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世界范围内,凡是需要长期与人密切接触、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警察及其他助人职业等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调查,公布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中3个倦怠工作。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无助感,对自己的工作业绩无法自主控制,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目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教师长期职业倦怠,对教师自己的心身健康,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枯竭及压力缓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职业枯竭(jobburnout)是指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主要有六大特征:一是生理上的,表现为耗竭感、持续地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会出现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二是认知上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等;三是情绪上的,表现为烦躁、易怒、迁怒于他人等;四是自我评价上的,表现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五是人际上的,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入;六是行为上的,表现为对他人总有攻击性和人际摩擦增多,极端的枯竭状态会使人出现自伤或自杀。  相似文献   

9.
正一份调查显示:有轻微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58.5%,有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22.5%!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据总结,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它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隐患。如何帮助教师  相似文献   

10.
吴全华 《中国教师》2009,(24):13-15
<正>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与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密切相关,即情感耗竭、工作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情感耗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工作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1]  相似文献   

11.
枯竭是指教师在育人的职业生涯中出现的生理、情感与心理上的资源缺乏或耗尽的状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身体心理的疲惫感、工作生活的厌烦感、人际交往的疏离感、知识才能的耗尽感,其成因既有教师个体的因素,也有人际氛围的压力,还有机构体制的束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应积极正视枯竭,加强自我觉察,努力为自己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以延缓和预防枯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心理咨询是一种需要付出大量情感与精力的特殊职业。如果一名心理咨询教师认为自己能为每一个来访者解决问题并始终处于“忘我”的工作状态,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肯定会导致心理上的“枯竭”。  相似文献   

13.
在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日渐加深的社会中,教师群体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表现为不同反应的职业倦怠,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建设。本文从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职业心理,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压力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是一种源自心理的疲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教师行业承受着来源于自身及外界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本研究采用国际公认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一ES),对四川省九所高职院校的107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人口统计变量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四川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并在职称、年龄、学校性质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对教师职业枯竭的预测作用,并比较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在这种作用上的差异。方法:以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教师教学效能量表、应对效能量表、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对其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和职业枯竭进行模型设定和验证。结果:两类学校教师的教学效能主要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同时也对应对效能和职业枯竭的个别因子产生直接影响,应对效能区别于教学效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变量;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效能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中的非人性化、情绪衰竭、认知枯竭因子,并直接影响个人成就感因子;职业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则直接影响非人性化因子,并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的四个因子。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特征所谓倦怠,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工作缺乏兴趣,勉强维持工作,内心对教书育人厌烦,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有六种典型的心理和表现:(1)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表现为精疲力竭,易怒无助,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2)对学生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3)对工作感到力不  相似文献   

17.
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工作中,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教学中难以提起兴致,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就是职业倦怠。这种倦怠就像五线谱上高高低低的音符,总是埋伏在工作情绪之中伺机而动。它是阻碍教育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校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存在职业倦怠,工作学习缺乏积极  相似文献   

18.
王猛 《华章》2012,(31)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身心疲惫的状态或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研究表明,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对课程准备不足,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就会降低.这不仅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也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职业倦怠的危害性,加强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导致高校心理咨询p币职业桔竭的主、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了解并解决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340名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成就感较高,中学女教师情感枯竭维度显著高于男教师,专科组教师情感枯竭维度与成就感维度均显著高于本科组教师,教龄因素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