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需要设立跨学科学习活动,加强学科联系和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在实践之前需要从素养、知识和价值等维度对其进行解读以增强理解。从课程标准出发形成了跨“学科核心概念”、跨“内容领域”、跨“跨学科概念”、跨“科学”四种科学跨学科教学组织方式,并结合不同的教学与实践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跨学科科学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3.
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跨学科课程起到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知识、方法的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有效联系起来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计具有如下基本取向:跨学科课程目标具有表现性目标取向,跨学科课程内容具有学习活动和社会化取向,跨学科课程实施具有学生中心取向,跨学科课程评价具有形成性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跨学科实践学习视域下,以师生共同开发“荷花池为什么这么美”课程为例,梳理跨学科实践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径,探讨课程育人价值、课程核心素养、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式的创设,体悟课程开发对师生的意义,并对开发过程进行反思,为跨学科实践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课程设计即在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成课程结构并使它们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形成合力,以实现课程目标。学业质量作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系统化的标准支架和新的实践方向。把握学业质量是进行科学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一体化、学习进阶统整和学习中心样态。基于学业质量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主要有搭建课程框架、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构建学习过程和设计测评工具五个环节。基于学业质量设计科学课程对落实科学学科育人价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红 《文教资料》2006,(34):77-78
研究表明,新课程背景下合格科学课程教师应当扮演“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等十大角色。  相似文献   

7.
为突破和解决传统教学中分科教学、场域割裂、学段划分等问题,研发以上海市杨浦滨江为在地资源的跨学科课程,创新以“学段异构”为路径的课程设计。在关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同时,思考如何以内容为载体加强能力、思维、素养等方面的学段贯通式发展,探索出能呈现区域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创新模式,有效推进和长期落实跨学科学习。  相似文献   

8.
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是美国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标准的性质,设计了学习的预期,凸显了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的融合,利用了学习进程研究成果实现课程贯通性,关注了群体性差异,为当代全球性的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对我国的科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设计的现代化,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和方法应具有预期的内在特色,包括同具体学习目标的联结,有效的教学方法、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提供机遇和有益的评估方式。“2061计划”将课程设计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方法,强调革新课程设计框架,包括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课程内容的统整、课程时间安排和类别设置、课程实施的多重变量的关注以及课程板块的组合等描述,旨在为研究者、实践者在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系统内提供借鉴和新思路,对面向新时代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素质课程创新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聂隽 《现代教育》2023,(11):40-46
笔者以“黄河情生态行、寻迹黄河古村落”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总结提炼了初中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一般规律:第一,发扬地方特色,挖掘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第二,明确课程定位,叙写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第三,分类梳理资源,编写跨学科主题课程资料;第四,细化课时内容,进行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第五,着眼学生发展,构建跨学科主题课程评价。开展中小学跨学科主题课程的研究有利于落实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实现课程育人。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概念在科学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跨学科概念在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到目前为止经历了课程理念探索、课程内容嵌入和课程全面整合三个阶段.其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工具性要素和框架性要素两大类.通过和科学与工程实践、学科核心概念的整合,进行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并通过反复使用、借助特定情境和真实体验,从而可以强化...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小学(3-9年级)阶段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也称综合理科课程或综合科学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从目前科学课程实施的现实看,多种障碍不断凸显,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师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乃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课程教师(简称科学教师)的角色失调所引起的。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纵深挖掘表明:新课程背景下合格的科学教师应当扮演十大角色:“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以学生为本,具体包括:从“双基”到“四基”;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等多类型课程体现目标;学生建构的课程设计,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实这些目标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课程设计、多元文化的课程设计、开放系统的课程设计等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探究一个现实问题或学科问题,进而发展跨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它指向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课程形态,包括多学科课程、狭义的跨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确定跨学科单元主题;围绕跨学科理解、跨学科能力和品格、关键学科知识和技能确定跨学科单元目标;提出跨学科引导问题;研究跨学科理解表现,设计表现性评价;设计系列跨学科探究任务。实施跨学科课程需要建立综合化学校课程体系,走向跨学科教学,并将跨学科课程的评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知识生产合作者”角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在线课程的学习成效。文章基于该角色所需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在线课程学习特点,提出“一主讲+多助教”的在线课程教学团队服务大学生开展知识合作生产、组织大学生开展在线学习资源整合以参与跨学科课程内容建设、知识合作生产模式下的在线课程设计与组织等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三引导+四自主”的教学新模式,结合“日常物理”课程特有属性,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思政元素,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采用过程考核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科学教育课程的跨学科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知识价值和个人价值等方面.课程内容体现出整体性、跨学科或超学科性特点;课程结构采取融合的形式,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均居科学教育课程的跨学科建构特征.而师资队伍、思想观念与理论基础、课程建构与分科教育的关系、课程的评估和逻辑体系等问题是科学教育课程建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程综合化的提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课程综合化的核心要义是试图解决课程学习从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到学科素养的发展,再到综合素养的培养的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以综合性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学习素养的发展,具有学习目标的根本性、内容的综合性、历练的全程性、成果的多样性以及经验的切身性等特征。“跨学科”是“课程综合”的必要路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也是课程综合化的基本体现,设计时需要关注学习主题的多维指向、学习过程的长程设计、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以及学习成果的显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首次明确了跨学科学习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跨学科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制度、实践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跨学科学习则是学习者对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制度、实践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过程。跨学科学习具有问题导向、基于学科和整全性等特征。跨学科学习有其独立的认识论基础,同时也对“学科学习”有着重要价值。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当秉持问题导向、双重目标和有效融合等原则,而其教学模式则有“直接教学”“范例—迁移教学”和“自主探究指导”等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