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星云 《广西教育》2007,(7A):13-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的实际教重视数学文化的传递,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就是数学符号的堆砌,数学素质也被曲解为数学应试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梓坤院士总结了数学有四个方面的巨大价值.其中一条就是数学的人文价值.他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直接原因当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对于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重视和强调.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开始在实验区实施,2005年在全国推广。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部分就有这样的一段精彩的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的维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开启外,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显然,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的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数学教学要融科学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柔性,它需要的是渗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本文以“始业教育”为主题谈谈如何进行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7.
孙丹 《农村教育》2007,(4):49-5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其必备条件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学有所成,各有发展。下面结合自己学习课标的体会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相继揭开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材的编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香港和内地的教材各有其特点,本文就文达出版(香港)有限公司按照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1999年颁布的《中学数学课程纲要》而编写的《达标数学》(以下简称“港版”)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而编写的《数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进行比较,希望对内地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梅栋  王盛裕 《云南教育》2007,(7Z):21-2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各地的数学教材中都渗透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领会,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本文以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教材为例,谈一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被认为是自1931年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成熟的数学哲学观.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数学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文化价值”3.本文尝试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介绍,来展现其中的文化差异性及其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以期丰富教师的教学素材.三角形面积公式最初产生于土地的测量.早在古埃及《莱因得纸草》中就有三角形面积为腰长与底边乘积的一半这一算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可以塑造人的灵魂。这里的数学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而是浸润其中的(数学)文化。只有把抽象的、严谨的数学,即冰冷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人文的、思考的数学,即火热的数学文化,数学课堂才会变成陶冶人的炉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围绕新课标展开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贯穿2012年全年的核心活动主题。新课标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理解和感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5方面去解读: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地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会使操作真正成为一种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手段.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我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浅谈《标准》下的《教法》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公布与实施,迫切要求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的改革。实践证明:注重实用性,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师范性,强化训练机制,是《标准》下实现《教法》教学目标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数学建模是一种运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数学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于2001年颁布施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把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作为实施义务阶段课程  相似文献   

17.
张军 《教育艺术》2008,(10):71-72
随着对数学课堂及文化的研究,我国教育界已逐渐认识到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审视我们的数学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发现数学文化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现在的数学教育已失去了本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数学课改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变化之大、影响之广、反响之多前所未有。在经历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之初的“众星捧月”“一片大好”以及后来的“问题凸现”“意见四起”之后,国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着手对它进行修订。这是一次理性的回归。本文对数学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在综合专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数学文化”的突出强调无疑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这一主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已做了不少专门论述,但从理论的角度看,仍有不少问题需做进一步的思考勺分析.以下就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引起广泛关注.从而能对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一个新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信息技术必然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课程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了当今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一些整合点,同时对整合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