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9,(3):15-20
词体发端于中唐,成熟于晚唐,至于赵宋体制完备、臻于极盛。词体发展鼎盛,根本动力即在于词体能够积极汲取各种文体的优长之处。它首先孕育于民间,是乐与词结合的新样式。它努力模仿诗歌的风格与内容进行创作,是推尊词体的表现,对词境的扩大有着巨大作用。它取径多种文体,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方法与词的语汇。它又注重词体内部的交流与融合,最终成就了词体的集大成之境。  相似文献   

2.
试谈唐宋闲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闲逸词与豪放词、婉约词、风雅词不同,它不是一种流派,也不是某一、二位词人的专长,这类词散见于各家各派的作品之中.从主题和内容上看,闲逸词主要是写隐逸生活,或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闲适词,也被称之为渔隐词或隐逸词.这类词兴起于中晚唐,北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宋时期盛行于词坛,其发展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3.
"词亡于明"、"明代无词",是清代词学一个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况周颐则在词史观、词学价值观、词学批评等方面对其予以反拨,以为词史上的词格纤靡之变,罪不在于明而在清;明词体性与风格新变,乃是风会所趋,以陈铎和屈大均词作为代表的一代明词有其重大词学价值,体现出对明清词史的重新反思。况氏对明词的重新评价根基于其词学价值核心——词心,以"词心"观照词史,构成其词心史观。  相似文献   

4.
重叠词是同形重复或叠合产生的词,是英汉语共有的语言现象。从英汉语重叠词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英语中的重叠词数量远远少于汉语;英语重叠词构造方式较少,汉语重叠词构造方式多种多样;英语重叠词在使用上具有口语和俚语特色,汉语重叠词既适用于口语又适用于书面语,并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英汉重叠词的语用功能丰富多彩,但英语重叠词多表示贬义,而汉语重叠词则具有多种语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范中胜 《红领巾》2004,(5):104-105
田园词成熟于苏轼,兴盛于辛弃疾.辛弃疾多方面突破和丰富了田园词的传统,拓宽了田园词的表现领域,丰富了田园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田园词的成就是在对传统的突破中取得的,其局限也可在传统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6.
词于五代兴起,盛于宋朝,衰落于元明,至清代再度中兴,词体发展的曲折过程以及远距离的观察体认使得明清词家对词史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是词论家们在不同词学主张的基础上对词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构建了以各自正变观为“逻辑”中心所呈现出的互有联系而又皆具特色的词学演变史。在这一过程中,词家必定要确立“填词之祖”《花间集》的位置,本文即以词家对五代《花间集》的批评为基点,考察和分析各自不同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7.
船山词以嗣响离骚、忠爱缠绵的词情崛起于风起云涌的明末词坛,况周颐以"含婀娜于刚健"评价船山词的艺术表现。文章以船山的咏物词为例,分析其接近《离骚》"芳草美人"传统的寓刚健之情于婀娜多姿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8.
未为尧舜用 且向烟霞托——论陆游隐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存词145首,其中爱国词不到20首,隐逸词约70首,纤艳词50余首,可以说隐逸词在其词中占了一半。在世乱政昏的时代,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屡被投闲置散,抑郁之际,栖心于佛道,啸傲于烟波,在山水林泉之间构筑着让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寻求大自然的庇护和解脱。具体而言,其隐逸词可分为道家词、渔隐词和田园词。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的论词主张以品格论为核心。品格论可概括为 4个方面 :第一 ,“论词莫先于品” ;第二 ,词品“莫要于有关系” ;第三 ,词品本于人品 ;第四 ,苏、辛词品格最高。品格论密切了词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进一步把词推向了言志抒怀的轨道。它的局限性是 :否定柔情词时表现出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轻视词的艺术特征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刘克庄是“辛派词人”的代表作家,具有比较丰富的词学思想。他的词学思想主要包含对“本色”词的肯定、对“雅正”词品的追求以及倡导“别有诗余继变风”的革新主张三个方面。这些思想既灌注于他的创作实践,也蕴蓄于他的词学论述,体现了刘克庄与时俱进的词学观,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因果-历史理论的适用范围,普特南等人认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类词项,也适用于人工类词项。而施瓦兹与托马森等学者却反对这种延伸。在后者看来,人工类在认知上以及在本体上都与自然类有别,因此这些差异将导致对应词项在语义理论上的差异。但文章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成立:一方面,认知差异论题并不为真;另外一方面,基于本体差异论题对因果-历史理论展开的批评也是失败的。此外,相较于摹状词理论以及多元论,因果-历史理论在解释分类边界上的词时更具优势。因此,在文章看来,如果因果-历史理论适用于自然类词项,那么它同样适用于人工类词项。  相似文献   

12.
词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萌芽于隋、唐之际,兴起于盛唐,成熟于晚唐五代,至宋朝而大盛。但是,词学的产生与发展,却和诗学一样,落后于创作的发展。本文拟结合词的创作历程,对五代及北宋的词学理论作一番鸟瞰。  相似文献   

13.
词与曲     
不少人对词与曲、词牌与曲牌不大分得清,甚至词、曲不分,误认为是一回事。这里对词与曲试作一简单的对比分析。首先,词与曲产生的年代不同。词萌芽于南朝,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而曲,出现在宋代,大盛于元代。第二,词的体式较曲的体式严格。词有定调,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曲的体式总体上与词的相近,  相似文献   

14.
阳羡词派是清初与浙西词派齐名的重要词学流派,其领袖陈维崧以独特的词风和词学理论称于词坛并影响于后世。阳羡词派的词学主张主要包括:倡豪放词风,反对颓糜孱弱;推尊词体,存经存史;感物起兴,穷而后发。  相似文献   

15.
词是什么 ?!曰 :词是诗余。曰 :词是长短句。曰 :词是合乐文学 ,更是抒情文学。曰 :词是格律特严之长短句诗。……词肇始于隋 ,初兴于唐 ,大盛于宋 ,衰于元、明 ,至清复又昌盛。清代词人、词派层出叠现 ,超轶元明 ,比隆二宋 ,号为中兴 ,焰及民初 ,光热犹烈。至近现代又有新的发展。建国以来 ,特别是拨乱反正 ,平复十年浩劫铸成的巨大创伤以来 ,中国词坛克服了种种困难 ,排除了种种障碍 ,从压抑地位中走了出来 ,历经波折 ,又以其崭新的面貌立身于祖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词学 ,诗人往往一身兼之”。 (钱仲联《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序 )。…  相似文献   

16.
"词史"说自清初被提出后,便一直存在于清代词学中。起初出现于词选序言及词评中。发展到晚清,常州词派从尊体角度出发,认为词也应具有干预现实的作用。"词史"意识在部分词人的创作中初露端倪,"词史"概念却并未成形。直到周济借"诗史"概念明确提出"词史"这一具有确切含义的术语,"词史"观念在越来越多的词人创作中得到体现,词史概念基本确立。"词史"观念是在特定学术背景下形成的,并且是由一种模糊的意识发展成为晚清的成形理论。  相似文献   

17.
孙人和是活跃于民国时期的著名词学家、藏书家,他曾长期任教于多所知名大学。这样一位著名词学家,却因研究的空白而逐渐湮没不闻。孙人和在现代词学史上地位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他的词学教学与词学研究上。孙人和作为邵瑞彭的弟子,讲唐宋词注重分析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并重视吟诵。他的词学课讲得最好,同时也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一门课。孙人和的词学著述主要有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所撰写之528种词籍提要,另外还有《词学通论》《词渖》等。孙人和拥有丰富的词学著述,在现代词学史上应当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张岩 《考试周刊》2015,(10):12-13
词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繁盛于宋,到元明时期衰落,整个明朝也找不出几首好词,然而到了清朝,词却出现了中兴气象,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其词清新婉丽、天然自成,但通读纳兰的《饮水词》时会觉一种凄婉哀感之愁绪扑面而来,是什么原因让他的词饱含愁情?本文从他的情感经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探讨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词可分为抽象词和形象词。抽象词表达抽象意义,形象词表达形象意义。词的形象意义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大脑。当人们听到某一形象的词语,词语便唤起存在于大脑中的表象。这种被唤回的表象就是词语的形象义。形象义在词典中是不能注释的。它在人的精神生活、文学创作中起着巨大作用。词无形象意义,人的精神生活就会萎缩,文学创作、科学幻想等  相似文献   

20.
关于联绵词成因,现今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一种认为联绵词产生于原生态口语,并非在单音词基础上产生.而另一种意见认为联绵词产生于单纯词.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意见都有合理之处,但都又失之偏颇和绝对,联绵词既有一部分源于对声音的模拟,但也有一部分是在单音词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