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都是从家庭中出走的女性,了解她们的婚恋观念、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出走的动机以及她们诞生的社会背景,对我们分析中西方迷离无爱情婚姻的女性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对女性独立人格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聚焦女性生活与女性成长的影视作品蓬勃发展,《俗女养成记》抛弃常规“大女主”式的“爽剧”模式,以第一人称的回溯视角,讲述从小镇走来的“大龄北漂女”陈嘉玲在出走与归来中不断认识自我的成长史。散文化的镜像结构在讲述女性琐碎生活的外表下,包裹着现代女性自我认知、价值认同的深刻议题;“她者”的出走故事,探讨对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追问,而温情的回归之旅充盈着对重构自我的思索,在“她者”与自我的对话中,让我们看到现代独立女性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反思现代小说中“家”外生存的女性形象,拟从女性生存的社会氛围象征、“家”对女性出走的归宿与起点的双重意味、为女性之“我”而选择出走的审关内涵和文化意义这三个角度.分析女性出走这一文学主题对当下文学研究和写作的建设性意义:深刻认识女性生存状态.深入认识女性所负载的特殊审美文化象征,全面认识女性自我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意识,从而深入思考这些女性形象对于现代女性走向独立解放之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骑马出走的女人》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劳伦斯对“他者”文明—原始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它讲述了一个厌倦西方文明的白人女性骑马出走,投奔印第安人并甘愿献身于印第安神明的冒险历程。整个故事看似荒诞,然而实际上却承载了劳伦斯拯救人类文明之理想。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笔下一曲吟唱人情美、人性美、人事美、风俗美的田园牧歌式的哀乐,文本中或明或暗地浮动着"出走"意象线索,展现了生命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出走"。出走者空间位置的转移,生命形态的消逝,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等文化层面的反叛和突破以及最后的"出走"结局,无一不影射出必然的悲剧导向。  相似文献   

6.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作家,作者在短篇小说《夜》中设置了两种状态下的人物形象,其中何华明作为"在场者"拥有两种话语——男性话语、政治话语,而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是小说中的"缺席者",她们的话语是缺失的。丁玲正是借助"在场者"与"缺席者"的不同话语形态揭示了革命政治下两性的不平等的秩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相似文献   

8.
《逃离》是著名女作家艾莉丝·门罗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其同名小说集《逃离》之内的一个短篇小说。在这一作品之内,艾莉丝门罗塑造了卡拉这一人物形象,以其逃离—回归为线索,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敏感,揭示了现代女性在当前这一社会之内的生存状态,通过对"逃离"这一行为的诠释,探寻了以卡拉为代表的女性的生存意义,她们通过逃离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逃离之后所得到的精神的净化,通过回归的动作代表她们对理想的坚持与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香化"特色。红楼女性生命、生活的诸多方面,或以"香"字形容,或与"香"有关。"香化"现象旨在彰显红楼女性的光彩,张扬她们的审美情趣,从中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红楼梦》继承古典文学的女性形象"香化"传统,并将其发挥到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0.
刘醒龙的《圣天门口》以"天门口"为据点,讲述了中国社会从20世纪初到文革时期70多年的历史变迁,塑造了诸多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不同女性形象构成迥异的历史隐喻,这些女性不同的人生遭际与命运轨迹,不仅表现了广大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经受的苦难,也凸显了她们生命中坚韧的质地。同时,作家通过对阿彩、梅外婆和雪柠等主要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呈现出中国女性在革命历史中个性独立意识的复苏。  相似文献   

11.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刻画了一群年龄不同、阶层各异的失意甚至失败的女人群像,直至她们都回归到男权社会笼罩的传统,显示了现实的一种不再反抗的、悲观的、无奈的女性主义立场。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的破灭,肉体的衰老和破损,婚姻家庭中的出走与回归,表明了所谓的“后现代生活”其实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抑,导致她们最终必须回归,回到依附的地位,回到男权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角色,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对《三国演义》的评改中注意到了这些女性角色,并对她们有着较高的评价.毛氏父子所提出的“才与节合”的女性观,一方面正视了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和意义,肯定了女性的才华和能力,另一方面对女子的“节”提出了直接而明确的要求.在这些评判的背后,既有明清鼎革的历史环境对文人思想的影响,也有其对于女性能力和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大多从身份与主体、精神创伤、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来阐明女性作为“第二性”所面临的困境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较少对文本当中屡见不鲜的非理性情感的参与进行阐释。这便会遮蔽情感,尤其是遮蔽羞耻感作为关键因素在塑造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助推情节方面所蕴含的巨大能动性。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办公室》、《洗礼》和《亚孟森》三篇小说,以门罗女性叙事的纵向发展为线,在总览“第二性”们寻求自我突破的过程中,聚焦剖析门罗笔下女性人物的羞耻感。也就是说,性别化的羞耻感叙事不仅暴露出女性所受到的异化凝视,揭示了依附心理对女性造成的情感创伤,同时,女性对羞耻感的反抗还展露出她们追求自我的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篇章,娜拉出走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也形成了新文学中探讨新女性命运的娜拉主题。胡适书写娜拉主题的重心是出走,到了鲁迅笔下就变成了反出走。曹禺、张爱玲笔下的陈白露、曼璐是被迫出走的娜拉,同样纠缠在父权、夫权和自身的束缚下。曹禺基于文学改良社会和人生的宏愿,《日出》就侧重在社会外力对陈白露的压迫。《半生缘》中新女性自愿走进红舞厅,是张爱玲对娜拉主题做出的一种反性别书写的性别书写、反女性解放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15.
论“时代女性”梅行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茅盾《虹》中的梅行素,她是作者塑造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人物。梅行素形象的塑造成功,说明了中国的新女性,当她们将个性解放和时代解放融为一体,并在革命的洪流中,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的时候,她们的生命就会闪出时代的火花。同时,梅行素这一形象的出现,标志着茅盾“时代女性”系列形象创造的完成,人们从中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茅盾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吃碗茶》中出现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解剖,力图透视这些女性人物在“单身汉“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她们对父权社会模式的遵从与挑战,认为“美爱“们的到来尽管给唐人街“单身汉“社会带来了希望与转机,但并不意味着是划时代意义女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周大新长篇家族叙事小说《第二十幕》塑造了盛云纬、曹宁贞、王文蕊等主要悲剧女性形象。她们为爱而生,为情而死,最终却沦为男权世界的牺牲品。她们与男性的关系体现出鲜明的“二元三人”模式。男权社会压制与女性自身的弱点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双重原因。女性塑造也深刻体现了作家对百年中国历史女性群体悲剧命运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到《厨房》中枝子的回归,时间相隔100多年,但女性的生存境遇依然处在十分尴尬的状态,不论是女强人还是弱女子,都走不出“出走——回归”的循环模式。离开还是回归,成为女性角色无法定位的焦虑和对其生存境遇的拷问。  相似文献   

19.
出走是妇女争取自我解放的一个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铁凝在长篇力作《玫瑰门》中凭借其卓越的才华描写了司猗纹的灵肉出走历程,关注以司猗纹为代表的女性日常生命状态,对生活在"菲乐斯中心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命运进行思考,追问当女性取得经济独立后与男性以同一高度站在权力舞台上的可能性,探索隐藏在男权世界中女性出走背后的女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何园园 《文教资料》2010,(33):112-113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高度开放,现代女性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充分发挥她们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们这个有着男尊女卑传统的国度,如何发挥女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女性有着柔弱的天性。很多人将其看作一种劣势,但《道德经》的“贵柔”思想告诉我们“柔”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作用,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一古文经典探索女性在当代社会应当如何将柔弱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