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是保持党作为执政党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本质体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所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下群众路线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他基于对传统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认为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人民主体性发挥,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发挥人民主体性的物质前提,突出强调了要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一直被马克思主义者推崇和使用,在中国更是踵事增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民主体地位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优秀历史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人民主体地位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明确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路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民是权力主体、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是实践主体和人民是评价主体四个方向为指向标,在实践中落实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要筑牢人民权力主体地位,发展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障人民价值主体地位,让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惠及全体人民;发展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的实践指向;落实人民的评价主体地位,坚守“人民满意”的根本标准。在现代化建设中落实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群众路线本质上是党的主体系列和人民群众主体系列的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解为:群众路线的认知主体间性、生存主体间性、伦理主体间性、实践主体间性。群众路线认知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理性力量;生存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目标力量;伦理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道德力量;实践主体间性是群众路线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和满意为检验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以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工作的己任。邓小平人民主体论思想是历史上“为民”思想的高度升华;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它为我国找到了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途径。它对指导当前工作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的思想、人民群众认识主体地位的思想、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社会变革主体地位的思想等方面。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有助于消解当前群众路线淡化的风险、增强决策科学性以及凝聚群众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本文从人民群众是财富创造主体与成果享受主体、依法管理主体与权力监督主体、社会实践主体与制度创新主体三者之间的统一,阐述了牢固确立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党的各项工作只有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我们党才能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我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他还提出了“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要求。鉴于我们过去由于对“客观规律”理解的简单化,造成了社会主义实践上的诸多失误,因此,深刻把握“社会发  相似文献   

10.
欧健 《天中学刊》2013,(6):32-35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始终。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价值主体、认识主体、社会变革主体等方面。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有助于消解当前群众路线淡化的风险,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角度描述了什么是经济法的主体。第二部分论述了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从产生的目的、任务和在现实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看,行业协会是经济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华民族应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应当以孔子思想为主体。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慧命,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人民主体观深受中国悠久的民本思想的影响,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应取得最大民主权,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围绕人民利益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加以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分实践活动与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是深化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关键。唯物史观创立,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理论阐释是对人民主体地位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是分离的,尤其是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被遮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以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超越,其先进性在于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确立并趋于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5.
《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必须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6.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能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中去感悟和感知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表述.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壮举,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一个光辉范例.重温这一范例,对当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不是法治的对象,而是法治的主体.在法治建设中,我们要保障人民的宪法权利,重视以法治方式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依靠人民参与作为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式;要把达到人民满意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忽视党员主体地位的"四重四轻"表现,鉴于此,我们要在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中不断提高党员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回归--对教育主体地位确立的一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共同扮演了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角色。这一主体地位的缺失,如果说在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还能得以默认的话,那么,在以素质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体系中,这一现象就不容再存在了。素质教育从根本上不仅要求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突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将二者的主体地位同时确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认和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大学生学生党员主体作用是当前高校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应克服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平等、重统一意志、轻主动精神的倾向,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大学生党员主体权利,培育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探索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新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活力,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