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异常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和自我的定义,正在为新的现实所推翻。要想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作用,就必须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米尔斯所倡导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指在个人困扰和公众论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的经验材料和宏观的社会历史之间进行穿梭的能力,能为研究者洞察转型期社会问题提供必要的、也是梦寐以求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研究两类对象,一类是个体及其信念、价值、选择与行动;另一类是国家、企业、法律、文化等社会建制或社会现象。反思社会与个体这两个不同层级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还原论研究的基本旨趣。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考察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核心争论,阐述还原论在社会科学中的适用范围,揭示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7,(4):96-101
城市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对城市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出情况进行计量分析,探测城市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前存在缺乏对城市大学与城市文化间关系的科学认识,大学与城市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共享,缺乏城市大学与城市文化间的互动融合等问题。进而从引导和建立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研究同自然科学认识自然界一样,也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关于人类社会的认识活动.社会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文就以此为起点,谈谈哲学视域下的社会实证研究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导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有其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具有价值非中立性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真理、追求价值意义和制导行为方式为目标,具有强烈的认识方法、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的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其合理的价值导向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和互斥的,而是有可能得到统一和协调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充分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律,合理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导向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两大分支科学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是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的 ,但我们更为强调的则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似性、共通性、统一性 ,强调在人文与社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保持张力 ,将之合称人文社会现象和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制度理论曾兴盛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随着新古典理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和行为理论的发展,从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出发,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解剖社会现象、探求研究对象之间确定性影响关系的研究范式一度在社会科学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的变化,这种研究范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整体性重视不够,忽视了  相似文献   

8.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而客体表达的文化传统为研究对象,一般而言,它包括文、史、哲这样三个基础学科,以及由这三个基础学科所衍生出来的其他一些学科,如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则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成果.最近的三百年正在进行着全球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整个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加速.我们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与功能,就不能离开"社会现代化"这一现实的发展趋向.换言之,在当前更要从全球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理解和认知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形态,完全是可以实验的。不过,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因而它所进行的实验只能是社会实验,其中建立实验区是最重要的形式和手段。作者通过多年来在农村建立实验区,开展村委会“组合竞选制”和文化扶贫的成功实验证明:社会科学不仅可以实验,并且它在某个领域课题的实验成功,对社会的影响或推动意义,不仅不逊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某一重大发明,甚至还更带有全局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话语与研究     
中原 《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F0002-F0002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作为客体的物质世界,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无论是对人类社会还是对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的研究,都离不开与人之间的话语研究,包括对人的观察、体验、分析和评价等,这就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对人研究的范式。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尽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但其研究过程充满了与人之间的话语研究。  相似文献   

11.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VL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 (ASC) for overcoming their persistent differences related to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in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VLEs presenting Social Stories, as an advantageous path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blem skills in children with ASC. To this end, it present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VLSS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Social Stories), a prototype three-dimensional VLE for children with ASC. Overall, the evaluation of VLSS by 40 expert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as very positive, indicating that VLSS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beneficial and easy-to-use educational tool for enhancing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 children with ASC.  相似文献   

12.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初期阶段,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水平,对儿童有着短期乃至长期的影响,关系到儿童是否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否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文中将箱庭游戏引入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培养中,旨在提高儿童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与托马斯·波克维茨教授的对话,围绕课程改革的危机意识展开.依据波克维茨教授的“社会认识论”,美国课程改革缘于危机意识,而危机意识源于对未来的想象及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其实质是美国基础教育的标准化思考模式对儿童的理性形塑.然而,危机背后是系统的社会问题,单纯进行课程变革,并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危机意识驱动的课程改革亟需开展...  相似文献   

14.
空间理论认为空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庄子·人间世》以文本叙述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空间的生产,它把空间体验为充满灾难的地理场所和持续地塑造差异空间的过程。社会空间确定了个体的地理位置,也造成了生存困境:个体应该重新规划地理想象,在内心建构幸福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形象大于思想就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超过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看形象的社会意义,既要看形象身上渗透的作者的态度和倾向是否正确,也要看形象本身还蕴含了哪些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16.
Both local and global issues are typically dealt with in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or in curriculum areas with other names but similar intents.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Social Studies the imagination has played little role, and consequently it hardly appears in texts designed to help teachers plan and implement Social Studies lessons. What is true of Social Studies is also largely reflected in general texts concerning planning teaching. Clearly many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are concerned to engage students' imaginations in learning, even though they use terms other than 'imagination' in doing so.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a more explicit attention to imagination can make our efforts to engage students in learning more effective. We provide, first,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imagination, then show how students' imaginations can b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the 'cognitive toolkits' they bring to learning. We look at such 'cognitive tools' as stories, images, humor, binary oppositions, a sense of mystery and how these can be used to engage students' imaginations in learning Social Studies and other content from kindergarten to about grade four. We then consider 'cognitive tools' commonly deployed by students from about grade four to grade nine, including a sense of reality, the extremes of experience and limits of reality, and associating with the heroic. We also provide examples of how using such tools could influence planning and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topic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保罗·利科倡导的叙述的变革力量通过语言、对话和想象被极大地扩展了,尤其在一群西方的发展者和泰国北部的马来布族人之间.持续的对话和对社会全景的展望给新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对我们生活的热情叙述和学习也给建立新的关系网络带来了可能,并成为可持续性国际发展的基石.这里讨论的以批判诠释学为基础的方法尝试区别于传统的市场经济论,希望能给社会的发展以指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艺心理学上把创造一种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新的形象的想象称作超现实想象。《庄子》中的想象极富变幻与夸张的特色,主要缘于超现实想象的广泛运用。庄子运用超现实想象,与他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思维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使想象正成为现实,未来研究方法论是对未来的想象和预期的扩展。本文运用未来研究方法论,从未来想象、未来社会、未来知识生产、未来学习、创造中的未来五个方面对未来教育发展蓝图进行描述、预测、探索与解释,审视与省察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行动措施。未来想象通过科幻故事探索和理解未来高科技实践的应用场景,人与人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过程。人工智能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未来社会分工、劳动力市场以及人才结构变革带来全新冲击。未来知识生产自动迭代、科学共识的建立更为高效;未来知识传播多模态立体化、超越学科界限;未来知识进化呈现碎片化及适应性。未来学习将呈现个性化、自适应以及终身学习的新样貌。创造中的未来应平衡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理性统合组织、文化、人员、环境,努力打造自适应的教育生态圈。本研究旨在厘清未来教育的科学走向与规律,勾勒符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应用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